跑毛驢,民俗又稱“趕毛驢”。
因毛驢與農(nóng)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本書已有介召),久而久之人們自然把它引進(jìn)群眾文化生活領(lǐng)域之中,并一代傳一代延續(xù)下來。“毛驢”的制作方法,首先用木棍、竹條或柳枝扎成骨架,蒙上黑布或硬紙,然后染成黑色,“驢脖子”吊上銅鈴,“驢頭”掛上紅綢,再用染黑的麻分別制作“驢尾巴”和“驢鬃”。表演時選一名英俊靈活的少女騎在“毛驢”身上(實際做驢時中間為空心,演員站在中間,“毛驢”的左右挽上紅布帶,掛在演員的肩上),少女雙手緊握驢韁,跑動時故意晃蕩,確像一頭真“毛驢”在跑動(其實少女和“毛驢”是由同一演員表演的,下半身演“毛驢”的各種動作,上半身演騎“毛驢”的各種動作),隨后跟一名頭圍白毛巾,身束紅絲綢,手執(zhí)一長鞭的英俊男子作為吆(趕)“毛驢”者,表演時一般是跟在秧歌隊伍的后邊,有時也可在廣場上進(jìn)行單獨(dú)表演。隨著鼓點的起伏,吆“毛驢”者一邊揮舞手中的長鞭,一邊前蹦后跳,通過打、拉、攔、追等做出對騎“驢”姑娘嬉逗0 的動作,有時像兄妹;有時勝夫妻;有時如情人,有喜有愁,有樂有怒,把少女搖得神魂飛散,把小伙子追得上下喘氣,使騎驢姑娘在驢上前仰后合,左搖右晃,坐立不安,驚恐萬分,同時“驢”兒伴著脖子上銅鈴的響聲—會兒高揚(yáng)上山;一會兒底頭下坡,一會兒夾尾奔跑,一會兒受驚發(fā)狂,—會兒高底不平,甚至陷入泥坑掙扎等動作,把觀眾看的眼花繚亂,直至驢兒下場才停止掌聲。
跑毛驢不盡“跑”紅了黃土高原,它“跑”到了省城西安,“跑”到了首都的北京,“跑”出了國門,受到了人們的普遍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