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于我市永壽縣一帶的民間舞蹈藝術(shù)形式。清乾隆年間蔣基編篡的《永壽縣志》記載:“乾永古樸無雜戲,每逢佳辰令節(jié),酒禮肴核;各從其便,家人父子各盡其歡,惟元宵社火扮演故事、船燈、竹馬、采茶、秧歌,近今始有,古昔無之”?梢娪缐勖耖g舞蹈在清時已很興盛。拉犟驢主要表現(xiàn)老婆騎驢進城看“社火”時,在路上發(fā)生的故事。出場前驢長嘶一聲,接著驢就犟著脖子,拽著孫子亂跑。孫子勒緊韁繩,與犟驢爭持。老漢急忙追趕。老婆拉緊驢嚼口,驚慌失態(tài)。老漢絮絮叨叨彈嫌孫子拉了條犟驢。老漢與老婆的幽默對話,逗得觀眾捧腹大笑。
舞蹈在表演騎驢上坡、下坡、過河時的動作真切、情感細(xì)膩。既表現(xiàn)老婆各種騎驢技巧,又刻劃毛驢的倔犟。通過老婆、老漢與孫子之間幽默詼諧、滑稽有趣的表演,營造出一種輕松歡快的戲劇情調(diào)。拉犟驢的基本舞蹈步法采用小花步,為較好突出毛驢的倔犟性格,驢帶串鈴,突出撒歡、蹦跳,既張揚其倔犟調(diào)皮,又凸現(xiàn)其樸拙可愛。
老漢的憨厚樸實,孫兒伶俐活潑,老婆的善良直率、樂觀風(fēng)趣,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特別是驢踢人一段,通過拉、騎、推、掀、拍、打、抽等舞蹈動作,以及毛驢的小跑、慢走、臥倒、狂奔、撩蹶等活潑生動的生活細(xì)節(jié),把表演推向了高潮。拉犟驢用打擊器樂伴奏,鑼鼓點歡快流暢,既烘托了氣氛,又增強了演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