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邵武市洪墩鎮(zhèn)橋頭村每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日都要舉行媽祖誕辰祭祀活動,也稱為“媽祖圣誕廟會”。
橋頭村遺存一座清代建筑天后宮,供奉媽祖,平時香火頗盛。雖然正月也有舉行祭祀活動,但都是小型活動,遠非媽祖誕辰這天的祭祀規(guī)模可比擬。每年八月二十三日一大早,橋頭及附近村莊的樂隊、腰鼓隊和前來參加祭祀活動的鄉(xiāng)民都陸續(xù)趕到橋頭村天后宮。天后宮內(nèi)張燈結(jié)彩,香煙燎繞,鞭炮轟鳴,鼓樂齊奏,手捻佛珠的老嫗?zāi)钅钣性~,虔誠的善男信女們頂禮膜拜。
上午九點許,- 隊伍從天后宮出發(fā),一人手擎大紅令旗,一人肩挑大銅鑼,兩人高舉“肅靜”、“回避”牌,在前鳴鑼開道,緊隨其后的是數(shù)十名男女扛著刀 劍戟各式兵器和一對木雕小龍頭,兵器后面是腰鼓隊和樂隊,爾后是扮相為一男、一女、一和尚的三個大頭娃娃,邊走邊嬉戲地做著各種滑稽動作,八、九位戲班演員身著戲裝緊隨其后,兩名男子抬一個大香爐跟在戲班演員后面,大香爐上插著點燃的巨香,最后就是媽祖圣像。媽祖圣像安坐在打扮得五彩繽紛的彩轎內(nèi),彩轎由四個青壯年男子抬著,彩轎后有華麗的綾羅傘蓋、彩扇、彩旗。整個隊伍浩浩蕩蕩,穿街走巷,所到之處,家家戶戶門口都安有一張方桌,桌上點燃著香燭,擺放好各式供品供果,燃放鞭炮,恭迎媽祖圣駕光臨。
橋頭村是閩北山區(qū)的山村,既不打漁,更不行船,卻建有奉祀海上保護神媽祖的天后宮,而且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媽祖誕辰活動,是因為橋頭村的十幾個姓氏家族,基本都是清代康熙前后由沿海遷徙而來,他們來自七省十八個縣。因海邊的居民信奉海上保護神媽祖,他們遷入內(nèi)地山區(qū)后,仍然保留、傳承了原來的信仰,在這小山村建起了天后宮,繼續(xù)他們奉祀媽祖娘娘的習(xí)俗。據(jù)當(dāng)?shù)乩先酥v,這里舉行媽祖圣誕祀典活動,始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迄今已逾300年。
橋頭村天后宮,從殘存的儀門看屬清中期建筑。1933年,工農(nóng)紅軍在這里設(shè)立第十八兵站,村里20多人參加紅軍赤衛(wèi)隊,村民們配合紅軍反圍剿,治療傷病員,籌措軍餉。紅軍北上抗日后,村里留下來的游擊隊員好多個被國民黨殺害,作為紅軍第十八兵站的天后宮也被放火焚燒,僅存一個磚石構(gòu)儀門。后來是村民們自籌資金在原址上重修天后宮,繼續(xù)舉行媽祖祭祀活動。
2010年,“媽祖信仰(邵武)”被列入南平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