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詞又稱說書,俗稱“鼓兒哼”,是一種民間文學藝術表演形式,具有很強的節(jié)奏和韻律,又具有說和唱的藝術表現,屬于曲藝的范疇。說書就是藝人用當地的語言將歷史進行演義,或者將民間流傳故事如“二十四孝”又稱生活段子,借助于鼓和云板兩種打擊樂而進行說和唱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它既是一門語言藝術,又是一門說唱藝術,可以說每個說書藝人既精通音律又是語言的高手,他們對語言這門藝術很有研究,在語氣、語速、音高、音色等語言技巧方面也很有造詣,并善于模仿各種人物的語氣聲調和自然聲響,使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將原本毫不動人的故事講得繪聲繪色,精彩之處往往妙語連珠,既押韻又生動,讓人拍案叫絕,忍不住擊掌叫好。劇本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使故事和小說的審美趣味盡量本地化、群眾化,從而使說書這門藝術更深的置身于群眾中去,成為名符其實的大眾文化。
說書在歷史文化傳承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是廣大基層群眾接受歷史教育、傳播的紐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聽眾。往往在農閑和雨天,大家湊錢或湊糧請藝人說書,人們圍場而坐,仔細聆聽,或躺,或坐,或傍,或靠,或閉目陶醉在劇情之中,直聽到“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人們往往還是不愿離去,纏住藝人再來一段。
說書藝術起源于春秋時期,相傳孔子被蔡國扣留,其弟子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將老師灌輸的知識編成押韻的句子,手持竹板,邊擊邊說,終將老師救回。說書在中原大地淵源流長,且說書藝人在一定時期特定區(qū)域有著其他藝術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上世紀末,因農村文化生活的不斷豐富,各種文藝媒介的不斷出現,以及快節(jié)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的沖擊,說書這個古老的藝術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目前在內鄉(xiāng)縣還有少數地方少數人對這門藝術依然情有獨鐘,遇到年來節(jié)到或婚喪嫁娶時會請這些藝人前去說唱。
說書藝術從春秋時期至今,有幾千年的歷史,基本上是農村民間的一種草根文化。流傳形式往往是師徒口口相傳,沒有專門學堂來教授,因而藝人往往只知道自己的老師,且行套簡單,獨人進行,一手敲鼓,一手打云板,隨時隨地都可以來一段。具體運作往往也很簡單,或有錢大戶出資請唱,或由一人成頭挨家挨戶湊錢、湊糧請唱,基本上是以場次給報酬,但也有送場的,比如在某個地方一連演出十天八天的,藝人會在臨走前不要報酬,再送一場或一天,以示對當地人的感謝。說書的特點是演出的時間地點隨意,不受限止,演出陣容最小,演出內容最豐富,既能講出前朝歷史、古代人物、民間英雄豪杰,又能教給做人的道理,引導百姓辨別善惡,樹立正義感,寓教寓樂。2008年3月,“鼓詞”被南陽市政府公布為南陽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