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雕是在各種禽鳥的蛋殼上進行雕刻的一種民間工藝。明清時期,民間在節(jié)慶喜事時有贈送紅雞蛋的習俗,后來,人們在蛋殼上畫些花鳥、魚蟲、臉譜等圖案以圖吉利,后又將雞蛋鉆孔掏空,在蛋殼表面雕刻精美圖案,逐漸形成了蛋雕制作技藝。
古城廬州,居安徽中部,文化底蘊豐厚,相對封閉的農耕社會為“廬州蛋雕”這一傳統(tǒng)技藝在民間的生存和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存續(xù)環(huán)境。合肥素稱“0雞之鄉(xiāng)”,除著名的肥東、肥西0雞、吳山貢鵝外,還有人工飼養(yǎng)的野雞、大雁、孔雀、鴕鳥等,各種蛋殼為蛋雕制作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當前,廬州蛋雕制作技藝主要有馬家軒和王劍兩個傳承系列。馬家軒和王劍二人,在繼承蛋雕傳統(tǒng)技藝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發(fā)展,形成自己的蛋雕藝術風格,自成一派,享譽廬州。
廬州蛋雕在創(chuàng)作題材上充分吸納民間文化營養(yǎng),反映人文現實,作品種類繁多,有人物肖像、花鳥魚蟲、京劇臉譜、詩文字畫等,在雕刻技法上,刀法細膩、形神兼俱,常令人嘆為觀止。
信息來源: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