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南派臨渙嗩吶誕生于淮北市濉溪縣臨渙鎮(zhèn),這里歷史名人薈萃,民間文化資源豐富。
臨渙嗩吶自清朝中期就初具雛形,演奏形式為一人吹奏,加一笙和一小釵伴奏。臨渙嗩吶的哨片寬大且厚,呈布袋狀,這種哨片在演奏樂曲時能在同一音孔上向上借音3---5度的音程高度,向下借也能借到3度的音程;嗩吶芯子前端則用棉線纏成一個疙瘩,演奏時全憑這嘴唇的力度來控制哨片,對演奏者的要求極高。
臨渙嗩吶演奏的傳統(tǒng)樂曲有《凡字調》、《叫句子》、《大開門》、《小開門》、《柳金子》、《八句娃子》、《五字開門》、《六字開門》、《百鳥朝鳳》和一些戲曲劇種的曲牌等。
用把攥子吹奏大戲是臨渙嗩吶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把攥是用銅皮或不銹鋼皮卷成圓錐形的管體,有大、小兩種之分。大把攥子一般用于吹奏戲曲中紅臉、花臉和黑臉角色的聲音,如豫劇《打金枝》中唐王和郭子儀的聲音;小把攥子所吹奏的則是一些女性角色的聲音,如泗州戲《拾棉花》中大姐和二姐的聲音,模仿起來惟妙惟肖,生趣盎然。
信息來源: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