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莊神樓是陜西省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是全國獨一無二的社火奇葩,被譽為社火之王。闖神樓是用于民間祭祀活動的一種藝術(shù)形式,是韓城社火隊伍中最威武的項目之一。
韓城東莊神樓原為西莊鎮(zhèn)特有的祭祀法王、祈雨求福的一項傳統(tǒng)民俗活動,現(xiàn)演變?yōu)轫n城社火藝術(shù)形式。每年正月十五,西莊八社迎神于村,清明節(jié)則送神還廟。表演時隊伍前邊以火銃開道,村牌、對聯(lián)緊隨其后;下來是道鑼、大號;再后是三、五撥鑼鼓和圍繞鑼鼓的五彩花桿。中心部分則為法王神樓和圍繞四周的武神樓。最后是以馬鑼和小鑼組成的小樂器隊壓陣。
一般規(guī)模為一臺文神樓(法王神樓)和二臺武神樓(黑虎、靈官)及鑼鼓、花桿無數(shù)。法王神樓敬以法王神像,16人抬,高約6尺,寬約4尺見方。形若金殿,彩繪華麗,金碧輝煌。內(nèi)為赤面金身、橫眉怒目、手持寶劍、腳踩毒蛇的法王神像,也有塑成莊重和善的,讓人肅然起敬。
武神樓所敬黑虎、靈官,4人抬,均為4.5尺高1.8尺寬。武樓神像面目兇猛怪異,紅臉持锏,黑臉抓鞭,令人生畏。行鼓聲中,文神樓莊重嚴肅,進退有序;武神樓威風凜凜,橫沖直撞。二者特色顯明,富寓情趣。
鼓點有:鼓隊用合擊與鼓鐃分擊手法造成巨大聲勢的《上坡》以及《釘圪巴》、《肚里痛》等。與鑼鼓相互映襯的有年輕姑娘手持花桿揮舞等。
主要特征
其一,歷史悠久。法王神樓源起于宋,祈雨的武神樓極有可能源于周代,是雩舞的一種繼承和發(fā)展。它體現(xiàn)的是勞動先民在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與自然的一種關(guān)系,是早期先民戰(zhàn)勝自然、頑強圖求生存的生動再現(xiàn)與縮影。
其二,服飾簡單。因為傳說中法王乃西莊鎮(zhèn)井溢村人,因而唯井溢村抬神樓者黃衣、黃巾,如皇宮武士打扮。上廟不擺不耍,最先到廟。其他村均為干凈著裝,隨興擺耍,并無規(guī)程。但每年盤道川祭菩薩時,抬者頭上扎白手巾,腰上系白腰帶,據(jù)說是對神的敬重。
其三,隊伍可長可短。抬神樓是在村巷、道路、廣場上的祭祀性表演,因而隊伍可隨地形而定,長短、人數(shù)并無嚴格限制。一般有16人抬的法王神樓,4人抬的武神樓。鑼鼓、花桿、小樂器等若干。
其四,舞步與鼓點相配相諧。隨著鼓點的|××|×××|××××|×××,剽悍的黃河漢子以統(tǒng)一的步履,對稱的“耍架式”舞步,或輕踏慢進,或疾行快沖,與神樓一起起伏搖擺。神樓周身的銅環(huán)和抬手們佩戴在手足上的銅鈴與之相鳴相諧,鏗鏘壯美。踏步時如小舟待航,慢行時如輕船蕩漾,快沖時則如烈馬脫韁,又好似戰(zhàn)艦疾行巨浪之上,勢不可遏。觀者心情也會隨之澎湃飛升,與舞者一起達到一種美的極境。
其五,耍神娛神,樸素本真,非同凡響。在人力有限的古代,神在人們的眼里是至高無上而令人敬畏的,而韓城卻把抬神樓叫做“耍神樓”、“耍爺架”、“趔爺架”等,(爺,韓城方言讀ya,即神的意思,架,即神樓),它其實反映了老百姓對神的一種樸素本真的情感,寄人之情于神身。韓城老百姓或因久旱不雨,對神產(chǎn)生不滿情緒,因而抬其戲耍之,搖來晃去以示懲罰;或因?qū)Α皭喝恕庇袡?quán)有勢,不仁不義,欺壓鄉(xiāng)里之徒抬著神樓沖撞之,闖其門戶以促其改邪歸正;或因自己娛之、與神同樂之的心理等等體現(xiàn)出老百姓耍神樓的本真意義。
主要價值
一、東莊神樓這種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形式反映了早期人與自然、社會的關(guān)系,它是迄今為止中國僅存的一種舞神樓形式,是古老儺舞、雩舞的一種特殊延續(xù),因而搶救發(fā)掘和保護它愈顯得重要而有價值。
二、通過對它的搶救、挖掘可以豐富和發(fā)展中國的鼓舞、音樂等,對探討黃河流域乃至華夏民族、整個人類生產(chǎn)、生活的軌跡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三、東莊神樓作為一種特有的社火形式,極富地方特色,在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反映人民群眾善惡意識上,已經(jīng)起到了難以估量的歷史作用。如今,它仍為精神文明建設(shè)發(fā)揮著特有作用。
歷史淵源
韓城東莊神樓是韓城市境內(nèi)的西莊鎮(zhèn)一帶所獨有的一種別開生面的廟宇祭祀和祈雨求神的活動形式。
神樓有文武之分,文神樓規(guī)模宏大,金碧輝煌,十六人抬之,威武莊嚴;武神樓建制較小、四人抬之,既耍且舞,剽悍勇武。
文神樓源于宋朝,叫法王樓,傳說所抬法王,姓房名寅,字百虎,為韓城特有之神,唐末韓城西莊附近井溢村人,相傳為屈原后代,壽110歲,修道于靈貺觀,是驅(qū)邪治病的名醫(yī)。宋朝時,因靈通帝夢,為真宗治疽而愈,朝廷有感而冊封之。后仁宗聽政,追封為法王,為其在靈貺觀之旁建廟祭祀,韓城人尊法王為神。逢年過節(jié),蒸法王饃,祭神之后,家中男丁分食,意為仰仗法王神靈,身強體壯,驅(qū)病消災。每年正月十五,西莊八社迎神于村,各家輪流奉祭,直至清明節(jié),全村送神上廟,獻祭焚香,唱大戲,耍神樓。鑼鼓喧天,硝煙彌漫,人山人海,前呼后擁,威武雄壯,氣勢澎湃。
武神樓敬以黑虎、靈官,作祭奠菩薩祈雨求福之用。舊時,韓城分五峙寺(即東、西、南、北、中),西莊鎮(zhèn)西山稱南峙寺。每年正月初九,附近村民必抬著神樓經(jīng)盤道川朝山赴南峙寺祭奠菩薩。武樓在前,“菩薩”文樓在后,祭奠隊伍有男有女,還有聲勢浩大的鑼鼓隊,目的是祈求新的一年風調(diào)雨順,兒孫滿堂,國泰民安。及至七月十五,夏糧豐收入倉,秋作物長勢良好之時,各村又抬著神樓繞村轉(zhuǎn)耍,以示慶賀。尤其是每遇久旱不雨之時,當?shù)厝罕娨矔е駱,前邊童男、童女?shù)人,加上祈雨隊伍,形是朝山之狀。人人頭戴柳圈,抱水瓶者赤身光足仰面呼天,希望得到神的保佑,早降甘霖,以救眾生。
祀神鼓樂為韓城行鼓,俗稱“挎鼓子”,東莊村閻高才曾聽他祖父講:元朝滅金之后,為慶賀勝利軍民同樂,軍樂隊敲鑼打鼓,以示慶賀。后人沿襲下來,作為祭祀法王的鼓樂。
東莊神樓以不可冒犯的神威延續(xù)至解放初期。20世紀50年代初,因破除封建迷信,東莊神樓被取締!拔母铩睍r期,除東莊神樓當時被藏了起來外,其他神樓均遭焚毀。
1985年,陜西省文化廳派人來韓考察耍神樓,東莊群眾將祭祀法王的法王神樓和祈雨求福的武神樓黑虎、靈官合而為一,稱法王神樓為文神樓,黑虎、靈官為武神樓,使其演變成為韓城所特有的獨具魅力的社火藝術(shù)形式展現(xiàn)在韓城市大街上,并被稱為“社火之王”。
相關(guān)物品
東莊神樓的器具主要分為神樓、樂器、花桿三大類別。
1、神樓:一臺文神樓,二臺武神樓。
2、樂器:主要有鼓、鑼、釵。
3、花桿:用各種彩綢及彩色紙花在竹桿上扎成。鮮艷奪目,為韓城鑼鼓隊所獨有。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