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民是歷史上廣泛分布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的水居族群。疍民的源流及其與陸居族群的關(guān)系,歷來是東南民族史、區(qū)域社會文化史與族群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疍民,亦稱疍蠻、疍人、疍戶、疍家;疍,亦作蜑、蜒、蛋之名,是歷史上對各地水上居民的俗稱。如在廣東地區(qū),疍家還有“白水郎”等別稱。這些世代在海里、江上棲息的漁民,主要聚居在福建、廣東、廣西沿江、沿海一帶。這個以“舟楫為家,捕魚為業(yè)”的居民群落,因所居住的漁船外形像蛋殼,而被人稱為“蛋家”,新中國成立后,統(tǒng)稱為“疍家”。
海味濃郁的北海疍家婚禮
北海疍民是在鴉片戰(zhàn)爭后逐漸從珠江三角洲江邊和海邊遷移過來的,仍保留了“ 疍家 ”水上生活的習(xí)俗。疍家婚禮是疍家祖先以船代步(轎)等一整套風(fēng)俗習(xí)慣的集中表現(xiàn)。北海自有疍家以來,疍家的出嫁女當(dāng)稱得上是天底下最幸福的新娘了。新娘出嫁,先由男家擇定吉日良辰,然后伴郎劃著花團錦簇的小艇前來迎親。新娘拜辭祖宗神祗和家長,邊哭邊唱,由喜娘背著,伴娘打傘遮護(hù)簇?fù)淼巧嫌H小艇,在喜炮鼓樂聲中,前往新郎家。艇到男家棚戶,新娘仍由人撐傘背入,拜堂合巹,張筵款客。疍家酒席“全是魚”寓意夫妻婚后捕魚豐收,生活幸福。
疍家的婚嫁習(xí)俗因程序太多、花費太大,對比陸地居民婚禮習(xí)俗更顯復(fù)雜,現(xiàn)已逐漸簡化,改在岸上接親。據(jù)悉,最后一位“ 以船代轎 ”的疍家新娘是在上世紀(jì)的1986年,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1987年1月19日)出嫁的。新娘是吳亞嬌(20歲),新郎為冼秀金。
疍家婚禮內(nèi)容和儀式
(一)送日子單。這個儀式通常是在搭棚之前的早上7、8點鐘開始舉行。主要是確定雙方的嫁娶日子。待送日子單的人回來,男方才動手搭棚,女方搭棚一般要比男方晚半個小時左右。
(二)搭棚。男女雙方在搭棚前均放鞭炮,男方搭完棚后先掛橫披(一塊紅花布),然后再掛上大字(即新郎的名字),接著點燃蠟燭,待雙方都搭完棚后便各自吃飯。搭棚所掛的橫披主要有三層意思:一是讓人知道這里有喜事要辦;二是搭起了一個喜慶的臺面給客人助興;三是擺酒席時,使來參加喜宴的人有一個遮陽擋雨的地方。
(三)抽禮。這個儀式在第二天進(jìn)行。抽禮是不能超過中午12點的,一般都在11點后和12點前完成,這是男方給女方送提親禮。禮物通常有酒、茶、檳榔、屢青、糖面、金銀首飾、錢幣、一塊6尺至12尺的“大舅紅”(即紅花布)、“女婿餅塔”(即用月餅疊起來的塔。如果沒有賣就定做,不能用其它的餅替代),以及大餅小餅、糖果、豬肉和雞,還有一張迎親貼,上面寫有接親的日子。
(四)采花!安苫ā本褪遣甚r花,一般都在中午前進(jìn)行,緊接“抽禮”程序!安苫ā痹谟诒磉_(dá)生男生女的意愿。如采白花就是生子,采紅花就是生女,這是前輩老人說的,寓意是心想事成。“采花”這個程序從古時一直延續(xù)至今,通常是由男方挑派生育子女多的、命好的大嫂大姑到路邊、公園或野地里去采,如果希望生男孩的就多采些白花,想生女孩的,則多采一點紅花,并派兩人撐傘遮護(hù),把采集的花帶回來。
(五)坐夜盒。晚飯后,抽(送)一個坐夜盒(即花籃)給新人(新娘),盒子里放有糖、水果、餅干等食品,這一晚,新人(新娘)不得睡覺,要坐一夜。新娘的親朋好友都來與新娘唱歌,參與的姊妹都拿著一把紙扇遮住嘴或臉,一個唱完再到一個。咸水歌中的“嘆家姐”、“哭嫁歌”等就來源于“坐夜盒”這個儀式。
(六)嘆家姐 “嘆家姐”是新娘出嫁前10天的哭嫁,實際是以歌代哭,“哭”的內(nèi)容多是傾訴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兄弟姐妹和嬸嫂傷離惜別之情,以及寄情贈言等。通常是在夜深人靜,風(fēng)和浪平時興嘆。其中有伴娘互嘆,新娘獨嘆,嬸嫂相嘆,姐妹共嘆,如果新娘聰明善歌,感情豐富兼會唱會嘆,往往“嘆”夠十個通宵才盡興罷休。
(七)拜飯!鞍蒿垺本褪墙忝脗儑谝黄穑帜眉埳葘︼埗荩硎拘履镫x家前與姐妹們圍著圓桌在一起吃飯,意為送行。這個出嫁前夕的禮儀是在棚里的花籃前進(jìn)行的。
(八)接親。接親是新娘拜完飯后,男方按選定時間去接新娘,時間通常是在天亮前(即第三天的凌晨2點至4點鐘左右,也有少數(shù)是天亮接親的)。待新娘回到新郎家拜堂(也叫拜神)后,新郎新娘才得回娘家。當(dāng)天下午2—3點鐘的時候,男方家便派人接新郎新娘回家擺酒。此項禮儀由新郎新娘家各往返一次,表示好事成雙。
(九)男女方脫學(xué)。一曰:“脫學(xué)”表示雙方已長大成人,不再是小孩子了。二曰:“脫學(xué)”也叫“脫契”,小時契神契人,現(xiàn)在脫開了,自己獨立做人了。脫契后,男女雙方便請師傅把“平安符”一條一條地貼上雨傘,直到貼滿為止。之后,將符揭下來燒,灰燼撒進(jìn)準(zhǔn)備好的一盆水里,再用這盆水來洗臉洗澡。沐浴后,新郎新娘所有的內(nèi)外穿戴衣物全部更新。寓意成人生活開始,前程吉祥安康。新郎在新娘家,會得到新娘父母的尊敬;而新郎的家人都很愛護(hù)新娘。這一天,是她人生以來最偉大的日子,無論做錯什么事都不會有人罵她。
(十)上紅。“上紅”是在新郎身上系一條紅帶。上紅的時候,親戚大小圍圈而坐,有的給金戒子,有的給金鐲或玉鐲,有的給布做被、做衣服,以此當(dāng)作恭喜。新郎新娘則用筷子挾青棗等水果給親戚朋友們吃。
(十一)拜堂。這是婚禮第三天舉行的儀式,首先給祖公(神位)敬上3杯茶3杯酒,然后再擺上9支香,男女雙方分別上香3支,其余3支放在一旁待燃續(xù)敬。接著,新郎或新娘往茶托丟“元寶”,意思是敬奉祖公。新郎新娘拜堂后,男方便送新娘回娘家(做法與接親一樣)。
(十二)擺酒。擺酒是在接親后設(shè)宴請客。酒宴后,新郎捧水給親戚朋友們洗臉。親戚朋友便以封包(紅包)酬謝,表示你捧水給我洗臉,我給你一個利市,禮尚往來。接下來就是打堂媒(擺茶),這是新郎新娘向老人和長輩敬茶的意思。之后是謝媒,感謝眾人幫他們做了一件大好事。這時已經(jīng)是婚禮第四天,這天下午便可拆棚。拆棚之前,新郎要拿一些米和花生撒上棚頂,再用棍子捅,表示雙雙無禁無忌,大家吉利。到了第五朝,新郎陪新娘回娘家,親戚朋友都來吃飯。吃完飯,大約5點鐘左右送新郎新娘一起回家。至此,歷時五天的婚禮才算完滿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