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花鼓屬民間“鼓子秧歌”,大約起源于清朝初年,它以獨特的挎鼓方法、有情節(jié)、有人物的表演方式而獨樹一幟,受到有關專家的高度評價。柳林花鼓于20世紀50年代初曾在“華東區(qū)文藝會演”中獲一等獎,并赴朝鮮演出。2006年柳林花鼓被列入山東省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8年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柳林花鼓因系民間舞蹈,歷來為正史所不載,故從未見任何文字資料遺存。據(jù)老藝人回憶:柳林花鼓產(chǎn)生于1573年-1620年(明朝萬歷年間);ü陌嘧臃Q“秧歌會”,由熱心藝術的農(nóng)民自愿組成,有會首負責會務。成員農(nóng)閑演練,年節(jié)、廟會、慶典或應邀在紅、白事上演出。新中國成立后,柳林花鼓受到各級政府重視,曾一度興盛。1953年,花鼓隊代表堂邑縣(當時柳林屬堂邑縣建制)參加“華東民間藝術會演”獲一等獎,被授予“文藝向導”錦旗一面,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周信芳親自設宴款待全體隊員。會后,又被派參加“祖國親人慰問團”赴抗美援朝前線進行了慰問演出。此后,柳林花鼓一直活躍在民間文藝舞臺上。
柳林花鼓以花鼓為主要道具,在傘、鑼、鞭的配合下,載歌載舞,展示技巧。柳林花鼓表演的為一個固定的故事:元宵節(jié)之際,梁山好漢化妝成江湖藝人混進大名府,搭救被官府陷害的盧俊義。全隊為固定的14人,每個人都有固定的角色:傘頭1人:吳用,為全隊指揮;頭鼓2人:劉唐、李;二鼓2人:柴進、花榮;頭鑼2人:孫二娘、扈三娘;二鑼2人:顧大嫂、樂大娘子;和尚2人:武松、魯智深;老韃子1人:宋江;憨小1人:燕青;京媽媽1人:金小姐(魯智深拳打鎮(zhèn)關西所救之女,特來幫忙)。其中頭鑼、二鑼、京媽媽5人為男扮女裝。另外,這14個人物還分為“內(nèi)角”和“外角”,以傘頭為先鋒,頭鼓、二鼓、頭鑼、二鑼為內(nèi)角,兩個和尚、老韃子、憨小、京媽媽為外角。表演時,傘頭持傘,頭鼓、二鼓挎長帶腰鼓,頭鑼、二鑼提小鑼,和尚拿棒槌,其余三人持鞭。
柳林花鼓的鼓最具特色,鼓帶特別長,舞者掛于右肩,鼓則垂在左膝下,無論舞者如何翻、跳、打、撲、轉,鼓總是緊貼于小腿部,而舞者就在這些劇烈的動作中有節(jié)奏的擊鼓,堪稱絕技。柳林花鼓的舞蹈動作帶有很濃的武術風格,整個表演由“武場”的舞蹈和“文場”的演唱組成,稱為“文武秧歌”。武場只舞不唱,文場只唱不舞。柳林花鼓的演唱基本上和《大名府救盧俊義》無關,曲調(diào)也比較龐雜,其演唱的曲調(diào)有《繡帳!贰ⅰ逗靡欢渑ā、《喜歌》、《爺爺兒出來吱呀呀》(爺爺兒為當?shù)貙μ柕乃追Q)、《河南有個王員外》等。人數(shù)固定,角色固定,每個人的表演套路也非常嚴格,演出時缺一人不可,少一人不行。舞蹈具有濃厚的武術色彩,演員需具有一定的武術功底。演唱則屬于樸拙的原生態(tài)唱法。
柳林花鼓特色鮮明、風格獨特,在形形色色的“鼓子秧歌”中獨樹一幟,藝術價值重大。它以花鼓為主要道具,在傘、鑼、鞭的配合下,載歌載舞,展示技巧。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長帶鼓”長至膝間,跳起來快如疾風,在劇烈的撲打轉跳中,鼓不離腿,且敲擊有節(jié)奏,堪稱絕技,實屬罕見。二是表演文武兼?zhèn)、粗獷豪放、潑辣火爆,分文、武場,武場只舞不唱,文場只唱不舞,演唱曲調(diào)龐雜。三是人數(shù)固定,為14人,每人都有固定角色,每個角色都有各自的動作技巧,表演套路非常嚴格,演出時缺一人不可。四是舞蹈具有濃厚的武術色彩,是舞蹈和武術的融合。五是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是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唱詞中充滿了當?shù)匕傩盏乃自~俚語,對于研究當?shù)孛耖g文化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其生存發(fā)展之路對于研究民間傳統(tǒng)藝術的保存和發(fā)展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信息來源:山東省情網(wǎng)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