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瑞戲(第四批省級)
興國端戲,又稱蚊帳戲,是流傳在興國樟木、東村、長岡等瀲水東河兩岸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傳統(tǒng)戲曲。在老幼壽誕、婚喪喜事、佛法廟會、春節(jié)元宵等民俗活動中,都會有端戲演出。
興國端戲,具有悠久的歷史。其歷史淵源與提線木偶大致相同,坊間流傳有:“陳平先師做傀儡,漢旨天下保萬民”的說法。在千百年的流傳、演變中,逐漸形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支派。相傳,某年間,宮庭舉行一次文藝會演,各執(zhí)事雜役均需拿出節(jié)目參賽。其中,有一位“伙頭軍”,倉促間只能一人獨自演出,于是手端木偶,集生旦凈末丑包括樂隊于一身,竟然大獲成功。故端戲藝人稱自己的祖師為“伙頭軍”。由于端戲藝人集各表演行當(dāng)于一身,且“民以食為天”,伙頭師傅不做飯,其它人就要餓肚子,所以,歷來都把端戲稱為“戲王”,端戲師傅一登臺,其它門類的藝人都要停鑼歇鼓,讓其先行演出。端戲在興國,己有很長的歷史,據(jù)長岡鄉(xiāng)石燕村年逾八旬的鄧承蕊師傅家傳已有四、五代的情況來看,端戲在興國至少已有百余年。
興國端戲除具有木偶戲的一般特點外,還有其獨特的藝術(shù)個性。端戲設(shè)備簡單,人員精干,一個藝人一副戲擔(dān),不管大戲小戲、文戲武戲,生旦凈末丑,吹打彈唱耍,全靠一個人手、腳、口、舌并用,十指靈活調(diào)度完成。端戲劇目豐富,文學(xué)性強,題材有人情戲、公案戲,宮廷戲、武俠戲,也有長書大傳本的歷史戲,此外還有藝人自編、口口相傳的講書本。其音樂大都唱西皮快慢板、二黃等祈陽腔,風(fēng)格雅致、古樸、純真,自成流派;它集民間文學(xué)、木偶表演、戲劇曲藝、雕塑繪畫等藝術(shù)形式于一體,且藝人身兼數(shù)職,表演形式極富特色,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和民俗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