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攤簧”,群眾稱為紹興鸚哥戲,俗稱鸚哥班;屬攤簧中“后攤”的一支。流行于紹興、嘉興、湖州一帶,也曾在上海、蘇南等地演出。清末民初已有它的活動,20世紀30年代前后較為興旺。它可由兩位藝人自奏自演,也可多至六名演員表演、二人伴奏。它是以象征性的裝扮和摹擬性的道具、以旦和丑兩門腳色的人物(多為無姓名的下層勞動人民)表演故事的“戲弄”。如紹興農村民諺所云:“鸚哥戲,勿是戲,也無刀槍也無旗,也無紗帽也無衣!
1956年在紹興登記的鸚哥戲藝人有十多位。1961年,紹興縣文化主管部門和曲協(xié)開辦的曲藝培訓班中,有鸚哥戲學員十五名!拔母铩鼻,陸續(xù)上演了一些大中型劇目。“文革”結束后的四、五年間,又恢復演出了一批劇目。1981年后,紹興縣曲藝團撤銷了所屬的紹興攤簧劇團。此后,此后紹興就沒有專業(yè)的鸚哥班了。
鸚哥戲的傳統(tǒng)曲目,素有“七十二本鸚哥戲”之說,全是反映下層百姓生活的小戲,多為男女私情、家庭糾紛、世態(tài)人情之類。表演戲謔滑稽,語言通俗風趣,深受市民和農民歡迎,當時有“看了鸚哥班,男人勿出畈,女人勿燒飯”之諺。
紹興鸚哥戲是很有特色的鄉(xiāng)土文化、“草根藝術”,在反映平民、農民生活方面有其獨到之處,又有豐富的傳統(tǒng)曲目。目前紹興鸚哥戲雖在群眾業(yè)余文藝活動中還偶有出現(xiàn),有十來名演員能唱,但處于無組織的自生自滅狀態(tài),演出場地缺乏,幾無專業(yè)演員,頗有湮滅之虞。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