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南拳起源于古代沿海民間的體育活動,如扳手、搭馬、打馬拳,后來變成在自家中堂、道坦角逐搏擊的強身運動,是溫州武術之“母拳”。流傳于浙閩及臺州、麗水地區(qū)。主要特點是赤膊對練,以聲助力,以力發(fā)聲,內(nèi)外兼修,攻守兼?zhèn),動作簡練,?nèi)容充實,器械種類齊全。有影響的拳種:一為剛?cè)岱,二為虎鶴法,三為中欄法,四為七虎拳法。溫州南拳有拳術套路和器械套路以及對練項目。器械主要有刀、劍、锏、棍、棒、板凳等,對練項目主要有搭馬、拌拳、拌棒、打馬拳、排打等。中央電視臺拍攝過《溫州南拳》專題片。
樂清南拳作為溫州南拳的重要一脈,據(jù)傳始于明代,起源于福建少林寺,后從平陽流傳入樂清,至今已有500年的歷史。樂清南拳的主要特征:步穩(wěn)、拳剛、勢烈。樂清南拳出拳猛而有勢,起中股,入丹田,脫脊閉甲,變化多樣。橫斜側(cè)面,起立走伏,皆有墻戶,可以守,可以攻,拳有定勢,而用時則隨時變化無定勢,而實不失勢,有虛有實,所謂驚法者虛,取法著實。欲精,熟練多用,搜狠者必勝。四平勢,高探馬指襠勢、一條鞭勢,七星勢、騎虎勢、地龍勢、一撒步勢、拗勢等。手捷快,眼明銳,身靈活,步穩(wěn)固,精充沛,氣下沉,力順達,功純青。在實戰(zhàn)時以腰為發(fā)力的中心,把全身的勁力由腿至腰,腰至手的有先后次序運用出來。以攻擊為主,要求“牽馬不留情,留情不牽馬!敝v求“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