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鑲嵌藝術歷史久遠,風格獨特。殷商時代,銅器鑄造中即已出現(xiàn)錯金嵌玉的裝飾紋樣。隨著工藝水平的不斷提高,天然彩石、卵石、貝殼、螺鈿、寶石、玉石和人造玻璃料器、陶瓷、木料等都成為了鑲嵌的原料。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鑲嵌藝術積累了許多重要的技術手段,主要包括直接鑲嵌法、預制法、反貼反上法、正貼正上法等。除平面鑲嵌外,也可以在浮雕上進行鑲嵌,這種鑲嵌方法可以進一步增強鑲嵌對象的立體感。明清以后,浮雕鑲嵌的方……[詳細] |
![]() | 溫州發(fā)繡始于元代,傳承至今,屬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主要傳承基地建在溫州大學(溫州大學發(fā)繡研究所)。頭發(fā)在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發(fā)繡作品具有濃郁的民俗內涵和獨特的傳情魅力,是愛情、親情和友情的藝術表達,被認為是距離人的情感最近的手工藝術。溫州發(fā)繡是以人的天然色澤發(fā)絲為材料,以針為工具,遵循造型藝術的規(guī)律,在繃平整的布帛上施針度線創(chuàng)造形象的民間手工藝。就用發(fā)而言,可分為兩種:一種……[詳細] |
![]() | 中國橋梁營造技藝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古代勞動人民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創(chuàng)造了優(yōu)秀的橋梁工藝。編梁木拱廊橋營造技藝就是其中的一種,現(xiàn)主要流傳在浙江、福建等地。浙閩編梁木拱廊橋歷史悠久,造型豐富,數(shù)量眾多,在國內同類廊橋建筑中獨領- 。編梁木拱廊橋源于唐代的木拱橋三條橋這一特殊類型,具有特殊的歷史研究價值,在中國造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慶元縣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境內谷深澗幽,人們苦于“舟楫不通”,望壑興嘆。在此……[詳細] |
![]() | 洞頭縣位于浙江省溫州市甌江口外,由103個島嶼組成,陸地面積100.3平方公里,與福建相鄰,人們以漁業(yè)生產為主。特殊的環(huán)境條件和地理位置,使得人們對“媽祖”極其信奉。明末清初,福建莆田漁民來洞頭打魚,帶來“媽祖”信俗。東沙“媽祖宮”就建于清乾隆年間,是浙江省尚存規(guī)模最大、構建最完整的媽祖廟,有近300年歷史,是浙江媽祖廟中唯一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全縣六個鄉(xiāng)鎮(zhèn)建有“媽祖宮”11座,媽祖與陳十四……[詳細] |
![]() | 海瓜子是一種白色的小蛤蜊,大小形狀如南瓜子,是一種在濱海灘涂生長的小水產品,因狀如南瓜子而得名。海瓜子是多產于潮汐頻繁的泥灘中。海瓜子因其形狀大小似瓜子而得名,學名梅蛤,也稱“虹彩明櫻蛤”、“扁蛤”。海瓜子在10月份繁殖。海瓜子捕獲時,多含泥沙,須在淡鹽水中浸養(yǎng)半日,待海瓜子泥沙吐盡,洗凈備用。待瀝盡水分,在鍋中加少量食油,猛火熱炒,放少許蔥末、姜片、鹽或醬油,炒至海瓜子薄殼彈開即可裝盆食用。肉細……[詳細] |
![]() | 騰蛟牛肉羹是平陽一絕。牛肉羹有兩種,一種是牛板筋,一種是牛肉碎,湯是老湯,佐以胡椒、酸醋,撤上香菜,味是酸辣爽口,聞之口涎長流,吃之汗?jié)B滿顏。過去,有專門的小販,挑牛肉羹擔走家串戶,每來孩子們都圍成一團,也有幾個年長閑漢子,個個捧上一碗,吃得大汗淋漓![詳細] |
![]() | 東岙村地處洞頭區(qū)東部,西臨國家一級漁港——洞頭漁港,其域內有紅黑石灘沙灘、獅身人面像鎮(zhèn)海而坐。該村具有濃厚的民俗風情,每年的“普度節(jié)”會舉辦放“水燈”、“迎頭鬃”等活動。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深得人們的青睞,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海風徐徐吹來,空氣里彌散著海島獨特的咸濕氣味,海島漁村純樸、寧靜的氣息讓游客回味無窮![詳細] |
![]() | 在洞頭海島五彩繽紛的民間工藝中,貝雕作品最為絢麗多姿,它曾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被列入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專項保護名錄。貝殼是大海對人類的一份饋贈,貝雕則是海島人民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的結晶。從貝串、貝堆、貝雕畫到圓雕,洞頭一些執(zhí)著于貝雕工藝創(chuàng)作的民間藝人,吸收了木雕、石雕等姐妹雕刻藝術的長處,創(chuàng)作了一批貝類圓雕的藝術品。這些作品突破了原來貝雕畫屏依附于底板、外框的局限,著眼于貝殼的整體造型,以透、鏤等創(chuàng)作手法,……[詳細] |
![]() | 樂清市翁垟鎮(zhèn)雪灣村保存的樂清龍檔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歷經(jīng)歲月滄桑,年代久遠的老龍檔在樂清市比較少見。“火樹光騰城不夜,銀花焰吐景長春!睒非逦鬣l(xiāng)一帶有著劃龍船的傳統(tǒng)習俗,一般都是正月初八上燈,正月十七光燈,而龍檔正月初一就開始拼裝。龍檔隨著龍船出游,鑼鼓開道,吹吹打打,好不熱鬧。翁垟鎮(zhèn)雪灣村的木雕龍檔始制作于光緒四年(1878年),至今已有131年的歷史,由于年代久遠,它的最早雕刻者已經(jīng)無從考證……[詳細] |
![]() | 以綢制服飾,裝扮泥塑或木雕、石膏塑的人物,是集雕塑、紙扎、臉譜、剪紙、彩繪于一身的綜合性工藝晶。溫州綢塑歷史悠久,早年著名民間藝人鄭巖斌曾以整套活動的三十六行綢塑作品,在江心嶼展出,轟動一時。建國后,綢塑題材擴大到神話戲劇故事,多有廣闊的背景和場面,展出時配以電光裝置,頗具藝術魅力。綢塑代表作有《水滸108將》、《西游仙境》和《東甌佛國》。曾在溫州,杭州、上海、承德展出的梁山水泊,根據(jù)108將的不……[詳細] |
![]() | 竹絲鑲嵌用2毫米厚、3毫米寬的篾片,鋸出等距細榫,十字交叉銜接,拼嵌成工整的幾何圖案作為底紋;再用白桃木或翻簧刻成人物、花鳥等浮雕,以暗榫緊扣,鑲嵌在底紋上的工藝品,這種溫州特有的工藝品,為1882年(清光緒八年)溫州藝人潘阿明所首創(chuàng)。一度失傳。建國后,溫州市藝雕廠仿效鄭板橋筆意制作的竹鑲嵌屏風、掛屏,精致美觀,陳列于北京人民大會堂。竹絲鑲嵌緣于四川江安,故又稱做江安竹絲鑲嵌。據(jù)說早在北宋時期,江……[詳細] |
![]() | 七夕成人節(jié),是洞頭民間在七月七為年滿16歲的丁口舉行的成人節(jié)。洞頭的七夕成人節(jié)有請七星亭、祭拜七星夫人,做巧人兒餅、紅圓、紅龜和姑娘乞巧、拜床母和十六歲成丁等內容,當晚的祭拜也有特指的含義和固定的程式!捌呦Α背扇斯(jié)不但是海島居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它還包括民間手工紙藝(扎七星亭)、民間木刻(巧人兒印模)、刺繡、等工藝的展示。尤以16歲成人儀式為其特色!捌呦Α背扇斯(jié)在洞頭已有300年歷史。早期應追溯到民……[詳細] |
![]() | 太平鈿剪紙是浙江省平陽縣很有特色的一種民間造型藝術。2007年6月9日文化遺產日,它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太平鈿剪紙的外觀有方有圓,以壽桃形、波浪形相間居多。處在字樣當中的大多為銅錢圖案,也有花環(huán)形圖案,或字樣當中還有字樣,如“魚水千年合”當中是“合”字;也有字樣當中無圖案,即整張?zhí)解毤艏埲勺謽訕嫵,字樣按上下左右中的順序排列。太平鈿剪紙作品大多只使用一次,用完即毀,保存較少。……[詳細] |
![]() | 藥發(fā)木偶源于宋代的一項煙花雜技,是以 帶動木偶表演的民間手工技藝。曾一度被認為在國內早已失傳,研究人員考證后認為,長期以來存在于泰順民間的“放花木偶”即為藥發(fā)木偶。自清朝中葉從福建傳入,至今完整保留起制作、表演技藝。在一根長度為13至15米的毛竹竿上,隔層裝置特制煙花輪和身穿光臘紙服裝的木偶,當最低層的煙花輪引線點燃后,會逐層噴放艷麗火花,帶動木偶表演。只在廟會、祭祀等重大節(jié)慶活動時舉行。演出內容……[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