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班演藝(第二批省級)
玉山縣懷玉鄉(xiāng)位于道教圣地三清山下,懷玉山既是道、佛、儒教活動頻繁的名山,更是戲劇演藝活動的重要區(qū)域,“玉山班”演藝的誕生地,也是贛劇重要源頭之一。懷玉山鄉(xiāng)錦溪村村民愛好戲劇演藝活動,至今還保留玉山班演藝的活動模式。錦溪村素稱“贛劇之鄉(xiāng)”,因平日祭祀活動繁多,漸漸形成各種班社,統(tǒng)稱為“玉山班”,即玉山戲班。
“玉山班”由“劇目語言”“曲牌演技”“樂器道具”“服飾守舊”四大部分組成。劇目語言古時因“社戲、道戲、壽戲、年戲”的需求,又多在“春社、秋社、大年和壽誕”期間演出,其劇目均為特定環(huán)境而設(shè);舞臺語是青一色的懷玉山官話;曲牌與劇目多達(dá)300余種(首)。樂器分文場武場,二合班只有武場(即打擊樂器),三合班內(nèi)為常用的民族樂器;道具原指道士用具(如云帚),今指一切舞臺用器,服飾原指道帽道袍,后因人物不同而變異。守舊(今布景),舊時的舞臺美術(shù)。
“玉山班”演藝源于宋元宗教活動,宋代有以演藝為生的玉邑道士腔班社“過場”(流動)演出,元代“賽神”已發(fā)展到“兢臺(唱對臺戲)”,明代道士班演唱的神話戲劇,情節(jié)生動曲折,聲腔悅耳,使玉山班演藝開始走向興盛。清代最為鼎盛。全縣有四十多班,演藝活動遍布全國,開創(chuàng)了“無玉不成班,高腔布天下”之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