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小曲是流行于通渭縣境內(nèi)的一種漢族傳統(tǒng)小戲劇。是在明清時期通渭民間藝人在陜、甘、寧、青民歌的基礎上吸收了隴東道情、碗碗腔和山歌的各種韻味而不斷豐富、發(fā)展形成的。鄉(xiāng)土氣息濃厚,腳本故事淺顯易懂集中體現(xiàn)了老百姓的純樸善良、忠厚老實的人性特征和男女之間追求美好愛情的執(zhí)著精神。
表演方式
通渭小曲早期屬于“地灘”坐唱形式,和西北大部分地區(qū)流行的小曲說唱類藝術相似,屬于同源異流。西北地區(qū)流行的多種類似或近似的曲子說唱類形式,比如陜北的榆林小曲、通渭小曲、蘭州鼓子、青海平弦、新疆曲子、關中曲子(在中國音樂辭典并無關中曲子這一詞條,是不是應是陜西曲子?)、平?jīng)鲂∏、河西小曲、敦煌曲子等等,這些都是在明清之際沿著絲綢之路由東向西流傳的,介于說唱和戲曲之間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
它們可以分為三大類型:其一以沒鼓音樂表演形式為主的曲子戲,如平?jīng)鲂∏,敦煌曲子,新疆曲子;其二是鼓子類說唱音樂,如蘭州鼓子,青海平弦;其三是以漢族民間小調為主的絲弦曲子如榆林小曲等等。它們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共通性第一都是曲牌體音樂形式,且使用的曲牌相同或者相近;第二各類型的曲牌套曲連套方式相同或者相近。比如用【越調】開頭的套曲必須以【越調】結束,以【背宮】開始的套曲也必須以【背】為結束;其三使用的伴奏樂器相同或者相近,比如都使用用三弦作為主奏樂器,都有一個被稱為是四塊瓦或者玉兒的打擊樂器伴奏樂器;其四,演唱的大部分的故事內(nèi)容相同或者相近;其五表演形式大體相同或相近,都屬于坐唱或者半表演的形式,通渭小曲屬于半表演形式。目前通渭小曲搜集整理出的腳本約有100多部,流行的曲牌大約有126個,其中純器樂曲牌26個,除曲牌之外,通渭小曲也使用大量的民間小調音樂如繡荷包、小放牛、放風箏、十二月、割韭菜、鬧元宵等等。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