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閩南俗稱嘉禮,又名線戲。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tǒng)藝術,唐朝末年王審知入閩稱王時,傀儡戲隨之傳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泉州民間廣為流傳。明代的泉州傀儡戲已脫離片斷、雜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夠演規(guī)模宏大的歷史戲了。
泰順木偶戲已有800多年歷史,和泰順廊橋、古民居一樣,贏得了世人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和青睞,如今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是浙江省重要的漢族歷史文化遺產(chǎn)之一。作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和文化娛樂項目,泰順縣提線木偶戲在現(xiàn)代社會和人民群眾中具有極強的影響力。
泰順木偶戲源于宋代,盛于明清,后來有了“木偶戲之鄉(xiāng)”的美譽。泰順木偶藝人演技高超,引人入勝;演出遍及閩東、浙南一帶農(nóng)村集鎮(zhèn),并且出訪過美國、日本等。至今泰順的民間木偶戲班仍有30多個,藝術風采依舊,隨時隨地唱響村村落落。一般泰順民間提線木偶戲班由7至10人組成,演員都是農(nóng)民,道具輕便簡單,農(nóng)忙種田,農(nóng)閑演木偶。不少戲班一年要演上100場次。
據(jù)了解,在我國各類木偶戲中,提線木偶是唯一擁有自己劇種音樂“傀儡調(diào)”的木偶戲種。“傀儡調(diào)”聲腔剛健質(zhì)樸、粗獷高亢,至今仍保留著300多個曲牌的旋律曲調(diào)。提線木偶形象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頭的雕刻與粉彩工藝,獨具匠心、巧奪天工。提線木偶表演難度較大,每個木偶形象都設置有16條至30余條纖細的提線。歷代藝人憑借精湛的傳統(tǒng)線規(guī)和嫻熟的表演技巧,創(chuàng)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角色,體現(xiàn)了提線木偶細膩逼真、生動傳神的藝術特色。
提線木偶古稱“懸絲傀儡”,由木偶頭、腹籠(竹制,俗稱蔑籠、蔑簍)、四肢、線牌頭(俗稱琵琶頭)等組成,高約2尺左右。木偶頭用樟木或其它紋質(zhì)較細膩的雜木雕刻而成的,特制木偶頭內(nèi)設機關,通過絲線控制,使眼、鼻、口、舌活動。木偶頭脖子部分上尖下細,由兩根線與腹籠相連。腹籠用竹蔑編織而成,胸部、臀部稍大,腰部稍細。手用木料雕刻,右手為活動手,其掌指關節(jié)與腕關節(jié)通過線控活動,可做執(zhí)劍、揮刀、持杯、把盞等動作。腳有“靴腳”和“旦腳”之分,從前均用木制,以后又讓木腳套上鞋靴,更顯逼真!暗┠_”從前用小腳,五、六十年代改為普通女腳。線牌頭用竹制,前半部長5寸,寬2,2,后半部長5寸,寬0.3寸,中間有竹枝掛鉤。制作木偶先用絲繩將四肢與腹籠相連,再用青黑色絲線上端連接線牌頭,下端連接身首四肢。絲線根數(shù)多少不一,視角色動作需要而定,基本線通常為10根,頭部2根,背部1根,左手2根,右手3根。亦有多達三十余根者,用于要進行特技表演的木偶。如丑角小和尚,頭部2根,背部直根,前胸1根,肩部2根,臀部2根,上肢8根,下肢6根,共22根。提線木偶頭部2根線和背部1根線非常重要,3根線將木偶頭與腹籠連成一個整體,既能使木偶穩(wěn)定,保持平衡,又可操縱木偶,使木偶能作前后俯仰、左右擺動等動作。提線木偶以其獨特的完美形象,細膩傳神的表演技藝,博得廣大觀眾的贊賞。
2015年3月,泰順木偶在土耳其的埃斯基謝希爾市舉辦的世界木材日·國際木文化節(jié)上亮相,獲得了當?shù)厥忻竦膰K嘖稱贊。
季天淵 泰順人 女 1964年出生,浙江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主任舞臺技師,溫州市工藝美術大師。 季天淵自幼跟隨季桂芳學習木偶雕刻及彩繪技藝,專業(yè)從事木偶頭雕刻、車木玩具設計與制作,三十年來,先后獲得浙江省三雕創(chuàng)作世紀談金獎,首屆國際民間手工藝品展金獎,中國木雕創(chuàng)作大獎賽榮獲銀獎,浙江省第二屆民族民間手工藝展天工獎,溫州市十佳青年民間藝術家稱號。......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