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榮有文字記載馬氏天仙,始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當時柘榮與江淮一帶一樣大旱如焚,民眾紛紛叩天祈雨。柘榮信眾在城西仙嶼頂設(shè)壇,步行200多里至浙江景寧鸕鶿嶺迎馬氏天仙。馬仙來后顯靈于東獅山之巔,不日天降甘霖、滋潤禾苗,當年五谷豐收。馬仙見東獅山群峰聳立,草木豐茂,景色清幽,嘆為人間仙境,便從浙江喬遷柘榮東獅山靈巖洞1。從此,馬仙大德化災(zāi)、普降甘霖,驅(qū)除瘟疫、保境安民,崇尚孝道、啟迪教化的神奇故事代代相傳。傳說馬氏至孝,未登仙時,家貧,親身為傭得薪米以養(yǎng)親,艱辛備嘗從無倦怠。因此,祈雨是馬仙最神奇的功德,而“孝”、“和諧”則是馬仙功德的精髓。
馬仙信仰形成于唐代;明時,福建馬仙信仰達鼎盛時期;到清朝,馬仙信俗更趨發(fā)展;民國時期走向衰落;改革開放后,馬仙信眾重新活躍,各地重建、新建了不少馬仙廟。每年歷時近20天的馬仙迎送巡游儀俗,是閩東乃至浙南規(guī)模最大、最為隆重、最有影響的一種民間信仰活動,百千萬人懷著謙卑與神圣之心,和神靈一起盡情狂歡。其中,柘榮縣民眾對馬仙的信仰最盛。每年農(nóng)歷的七月,相傳為馬仙神誕之期,柘榮城關(guān)及城郊鄰近十三境的群眾都按例舉行規(guī)模盛大的“迎仙”儀式。
馬仙信仰在千年的承傳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積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馬仙民俗文化,最主要的就是馬仙迎送巡游儀俗,具有包容性,它通過道教科儀、民間音樂、戲曲舞蹈、傳統(tǒng)武術(shù)、民間曲藝、民間燈會等文藝形式,展示“孝”文化、“境”文化、“燈”文化等多元文化的融合,表達民眾迎圣祈福求雨保平安和五谷豐登的愿望,具有很強的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社區(qū)村落、種族群體和宗族內(nèi)部產(chǎn)生了聚合作用,對新時期構(gòu)建和諧社會具有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