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鷹起源于東方,至今已有4000年的歷史。馴鷹的習俗是口頭流傳下來的,沒有任何文字記載,但是柯爾克孜族民間卻一直保留了幾千年的口頭馴鷹絕學。馴鷹和捕獵需要極大耐心和精力,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人愿學了。鷹性情兇悍,桀驁不馴,一般人都是從雛鷹開始喂養(yǎng),逐步馴化。但它費時費工,馴出的鷹過于嬌弱,缺少野生鷹的攻擊力。真正的馴鷹人直接捕捉成鷹馴養(yǎng)。難度雖大,但一旦馴化,威力加倍。”自家馴養(yǎng)的上百只獵鷹。每當冬季出獵,柯爾克孜族馴鷹手身跨駿馬,手托兇猛的獵鷹奔馳于山林草原之間,必會有所收獲。
柯爾克孜族人與鷹,有著親密的關(guān)系。千百年來,他們居住的地方被稱為“獵鷹之鄉(xiāng)”。在沒有0的歲月里,人們馴服兇猛的雄鷹為自己捕獵,一只好的獵鷹可以養(yǎng)活一家人。過去,一只鷹的價格比一個柯爾克孜族姑娘的嫁妝還要高。養(yǎng)鷹也是一件奢侈的事兒。辦一個馴鷹許可證要500元不說,這家伙每頓能吃兩公斤肉,還得是新鮮的。
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為保護野生動物國家明令禁止馴鷹。兩年后,因為了解到馴鷹術(shù)是柯爾克孜族人千百年來的特有民俗,需要保護和傳承,禁鷹令才解除了?聽柨俗稳伺c鷹恪守著一個約定:他們從不把這珍貴的猛禽連窩端,總是悄悄拿走那只最心儀的幼鷹回家馴養(yǎng)。
一個出色的馴鷹人需要具備三種品質(zhì):愛好、穩(wěn)重、力氣。三者缺一不可。
自古至今,獵鷹都是柯爾克孜族牧民的家庭一員,在鷹被列入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后,他們更是為家里的獵鷹登記了“戶口”。
阿合奇縣蘇木塔什鄉(xiāng)是中國文化部命名的“獵鷹之鄉(xiāng)”,全鄉(xiāng)400多戶牧民,幾乎都會馴鷹捕獵,牧民們希望繼續(xù)馴養(yǎng)獵鷹,但又不想觸犯法律。
新疆阿合奇縣的柯爾克孜族馴鷹老藝人,“打鷹”、“熬鷹”、“馴鷹”、“放鷹”、“玩鷹”、“獵鷹0”等諸多知識,深入獵鷹第一鄉(xiāng)專心研究過程歷時七載。阿合奇縣是柯爾克孜族聚居的地方,柯爾克孜族占近百分之八十。由于這里至今仍完整保留著原始的獵鷹馴養(yǎng)方式,因此又被譽為中國的“獵鷹之鄉(xiāng)”,當?shù)乜聽柨俗巫逡脖蛔u為“鷹王”。
獵鷹之鄉(xiāng)的由來
1991年英國馴鷹專家安德魯在來到阿合奇縣蘇木塔什鄉(xiāng)考察馴鷹技藝時說,世界上,獵鷹的故鄉(xiāng)在阿合奇縣的蘇木塔什鄉(xiāng)。而蘇木塔什鄉(xiāng)的400多戶牧民,家家養(yǎng)鷹馴鷹捕獵,是名副其實的馴鷹的故鄉(xiāng)。每到冬季,蘇木塔什鄉(xiāng)云集著數(shù)百只馴鷹,舉行長達數(shù)日的獵鷹捕獵比賽,那妙趣橫生和令人驚心動魂的場面,勝過到西班牙看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