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采茶戲(第二批省級)
九江采茶戲,俗稱“茶燈戲”、“茶戲”,雛形始見于明末清初。明末時期,九江、瑞昌一帶盛行的燈彩與傳入九江境內的贛東鉛山茶燈戲相結合,形成了贛北茶燈戲。乾隆年間,茶燈戲又與流行于贛北一帶的黃梅采茶腔相結合,進入半班后,逐步形成了一個贛北地區(qū)最具特色的地方劇種。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著手編纂《戲曲志·江西卷時》,將其定名為“九江采茶戲”。《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第146頁,肯定了“九江采茶戲”的冠名。
九江采茶戲以質樸通俗見長,因其曲調清新,韻味甜美,被譽為“糯米采茶”,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曲種分南河、北河兩大流派,我縣境內屬南河派,音樂屬“打鑼腔系”。九江采茶戲在我縣流傳歷史悠久,范圍較廣。純民間的演出團體遍布全縣各鄉(xiāng)鎮(zhèn)。
九江采茶戲是在明末清初逐步形成的。明末時期,九江、瑞昌一帶盛行的燈彩與傳入九江境內的贛東鉛山縣茶燈戲相結合,形成了贛北茶燈戲。乾隆年間,茶燈戲又與流行于贛北一帶的黃梅采茶腔相結合,進入半班后,逐步形成了一個贛北地區(qū)最具特色的地方劇種。九江采茶戲作為贛北地區(qū)獨具特色的戲曲劇種,在九江縣境內流行廣泛,民間產生許多采茶戲班社。如:李家榨班、戴山班,新塘鄧家班等。其中涌泉鐵爐李氏家族的李家榨采茶戲班最具代表性。自清代乾隆末年起,按族內風俗,每8年一屆迎茶籮燈,而元宵節(jié)迎燈必須唱采茶戲,故族中百姓凡一戶有兄弟二人以上者,必須攤派一個自幼學戲。尚健在的老藝人李屏沐(1927-)根據自己的經歷記述,其能追溯到的族內有名有姓唱采茶戲的師傅為咸豐年間出生的李殿全(卒于民國),自李殿全以下又經歷了李殿火——李騰應——李屏沐、李飛煥——李屏東——李漢義五代傳承,歷史久遠。鄰地瑞昌的采茶戲藝人揚開仟、楊能美、鄧見學、周平釗等都曾先后慕名來李家榨戲班學藝和擔任角色,并于1946年,與族內師傅組成一個大戲班,同臺在湖北黃梅、廣濟、蘄州,江西九江、星子、德安、都昌、瑞昌等地巡回演出。九江采茶戲的演出活動達到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