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鼓書(第三批省級)
都昌鼓書是一種以說為主,說中帶唱的曲藝,用一面小鼓和一副夾板伴奏,亦有用大鼓和鑼鈸伴奏的。擊鼓復雜,隨書內(nèi)容作輕重緩急之變化。鼓書多以茶館、娛樂場所為場地,農(nóng)村則以農(nóng)閑、節(jié)日、紅白喜事日為常。
都昌鼓書俗稱“唱傳”,其演變過程是:“講學—講傳—唱傳”。史載:“都昌之學建于唐咸通中,宋因之,建炎之后更”。(同治版《都昌縣志》)大批本土名仕名儒輩出,他們著書立說,在都昌廣建書院,教化鄉(xiāng)里,由此“講學”風行。講學先生又常與民眾“講今古奇觀”,于是派生講傳。明萬歷年間,青陽腔傳入都昌,與本土盛行的弋陽腔揉合成高腔,普及全縣。高腔是坐堂演唱,一唱眾和伴以鑼鼓的戲曲,此形式被講傳者吸收,把單純的“講傳”變?yōu)閾艄拇虬彖屸摪樽、有說有唱的唱傳。唱傳分單人演唱和眾人坐堂演唱兩種。至清,已有專設專場和職業(yè)說書藝人,曲目達數(shù)十本。
都昌鼓書內(nèi)容廣泛,具有厚重的民族文化價值,多變的擊鼓技藝和聲情并茂的演唱藝術(shù),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表演形式簡單,場地大小皆可,無置景服飾要求,演唱書目均為民眾喜聞樂見。
都昌鼓書,俗叫“唱傳”。“唱傳”源于“講傳”,“講傳”始自“講學”。
都昌文化底蘊豐厚,宋起大批名儒名仕輩出,僅宋進士140余名。他們著書立說,創(chuàng)建書院,教化鄉(xiāng)里。僅“匯東書院廣至二十間”(同治版《都昌縣志》卷六)!爸T生以時讀書,習禮其間”,“終日講習指南而不知歸”(同治版《都昌縣志》卷十),至明清,又添講堂、書舍、學館多處,都域四處皆朗書聲。
“講學”先生常與民眾一起,“講今古奇觀,古人傳記”很受歡迎。講者又隨情節(jié)之變化而生熱情,時而敲桌,時而吟唱,并模仿形聲,使書的內(nèi)容具有一些藝術(shù)性,更為民眾喜愛。于是,“講傳”風行全縣茶肆酒樓。
明萬歷年間,皖南青陽腔傳入都昌,與本土盛行的弋陽腔融合成高腔。高腔是一種坐堂演唱,一唱眾和幫腔以鑼鼓伴奏的戲曲,這種藝術(shù)形式即被講傳人吸收把單純的“講傳”變?yōu)閾艄拇虬彖尮陌樽嘤姓f有唱的“唱傳”,唱傳因豐富了藝術(shù)性,隨即在全縣流行并廣泛在周邊縣流傳。
晚清,大批鼓書名藝人競湖傳藝,曹漢軒、汪際響、沈克根、張華敏、羅江神、江先昭、詹昌炳等,都是上往下傳的一批藝人。尤其是陳厚賢傳多寶夏巧亭、夏又傳朱毛仔,朱將鼓書技藝煉就爐火純青的高水平,唱紅景德鎮(zhèn)、樂平等地書場,并多次獲獎,于1969年回故鄉(xiāng)都昌行藝,并傳本鄉(xiāng)藝人劉天寶,使之技藝大增,成為代表性傳承人。
2010年6月被列入省級第三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