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太平跳腳龍燈(第三批省級)
太平跳腳龍燈,又名矮腳龍燈,它流行于萬年縣蘇橋鄉(xiāng)一帶,是一種以龍體為道具的多人合作的民間表演藝術(shù)。
據(jù)《萬年縣志》記載:此龍燈遠在唐代就流行于市井鄉(xiāng)里。每年春節(jié)至元宵期間,許多村莊都組織舞龍隊伍在本村和鄰近村莊表演。表演太平跳腳龍燈除娛樂外,還是人們祈求神靈保佑、祈盼豐年的一種祭神求;顒印
太平跳腳龍燈龍身以竹篾扎成,呈圓筒狀,由7節(jié)或11節(jié)連成。圓筒直徑約20公分,外裹紅黃布,布面畫成或剪貼成鱗片狀。每節(jié)扎一短木棒,表演者持棒而舞。舞燈者有龍頭、龍尾各1人,龍身7至11人,引寶者1人,由元寶燈引導,按傳統(tǒng)曲牌邊舞邊跳。龍隊前有牌燈,掛燈引路,后有鼓樂伴奏,在廟宇或農(nóng)戶莊院中均可起舞。
太平跳腳龍燈表演時,舞龍者雙腳隨曲牌節(jié)奏不停跳躍。龍舞由盤、游、跳、戲等基本套路和小游龍、大游龍、龍鉆尾等過渡動作組成,所有動作都在龍的游動中進行,造型生動、變換巧妙。最具特點的是整個舞蹈進行中表演者時行走矮子步,如龍匍匐前行,形成了自創(chuàng)一體,獨具一格的龍舞表演風格。
太平跳腳龍燈與民間節(jié)日、祭祀活動緊密相連,蘊含著濃郁的民俗色彩,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以及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