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打岔傘(第三批省級)
傳統(tǒng)舞蹈打岔傘流傳于江西省都昌縣大港鎮(zhèn)、鳴山鄉(xiāng)、蔡嶺鎮(zhèn)等地。
據(jù)2003年《彭氏六修宗譜》首卷記載:“我彭氏由商遷贛以來,迄今已有九百六十一年矣”,彭氏二十一世殿元公的簡介中,記有“子嗣承襲先人奇藝”(見《彭氏六修宗譜》第二十一世殿元公簡介第14行)。老藝人彭積華(1919—1998年)曾介紹,宗譜里的“奇藝”就是指“打岔傘”。
老藝人彭積華生前介紹:打岔傘源自一個傳奇故事——相傳隋末秦王李世民率部與隋軍在商丘作戰(zhàn),一次戰(zhàn)斗失利,遭敵兵圍追,李世民急中生智,令兵將化裝成花鼓娘和花鼓腿(男),自己扮成丑頭,撕破蓋傘,抓把泥巴往臉上一抹,手搖大蒲扇和兵將們又唱又跳與與敵周旋。當隋軍盤問,答非所問,故意打岔,混淆視聽,終于騙過了隋軍,脫離了險境。李世民當了唐朝皇帝之后,商丘百姓為了紀念這一事件,民間藝人便編成傳統(tǒng)舞蹈打岔傘,每年上元燈節(jié)鬧花燈跳《打岔傘》,以求逢兇化吉,永保平安。
《彭氏六修宗譜》首卷記載:“我彭氏由商遷贛以來,迄今已有九百六十一年矣”,而在二十一世彭殿元的簡介中有一條記載,“子嗣承襲先人奇藝(即打岔傘)”據(jù)老藝人彭積華介紹,打岔傘源自一個傳奇故事:隋末,秦王李世民率部與隋軍在商丘作戰(zhàn),一次戰(zhàn)斗失利,遭敵兵圍追,李世民急中生智,令兵將化裝成花鼓娘和花鼓腿(男),自己扮成丑頭,撕破蓋傘,抓把泥巴往臉上一抹,手搖大蒲扇和兵將們又唱又跳與與敵周旋。當隋軍盤問,答非所問,故意打岔,混淆視聽,終于騙過了隋軍,脫離了險境。李世民即位后,商丘民間藝人為了紀念此事,便編成傳統(tǒng)舞蹈打岔傘,每年上元燈節(jié)鬧花燈跳打岔傘,以求逢兇化吉,永保平安。
都昌大港有大批河南商丘移民,他們因躲避戰(zhàn)亂而遷贛。到了清光緒年間,每年的上元燈節(jié),彭姓族人扎上傘燈、敲起竹板、揮舞彩巾,又唱又跳鬧花燈。打岔傘變得尤為興盛。
2010年6月被列入省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