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笊舞是僅限于于都縣銀坑鎮(zhèn)銀坑村的上營、中營、下圍、撒網(wǎng)形、新屋、老街、有丘、席塘等九座屋場進行表演的民間舞蹈,俗稱“劃龍船”,將舞蹈與敬神儀式結(jié)合,因此也叫“敬神”。此舞歷史悠久,已被省“民舞集成”組錄像保存。
鄉(xiāng)俗規(guī)定,每年正月初六,各屋場的頭人先集中商議演出順序。定下“坐案”屋場,并由最先演出的屋場準備甑笊等道具。
演出前,每個舞者燃香燭,喝酒。后由幾位長者唱船歌。眾人唱和,唱完一段,接贊語。然后起舞。舞畢,燃鞭炮,再反復(fù)唱歌、舞蹈。反復(fù)十一次,謂之“十一艄”。最后一天(正月十五)時,再舞四十四次,唱完全本船歌,直到次日凌晨,全體舞者和圍觀鄉(xiāng)民敲著鑼鼓,燃起鞭炮,吹著嗩吶,抬著紙糊龍船到河邊,將龍船和全部道具燒掉,謂之送神。隨著鑼鼓聲的節(jié)奏,甑笊整齊的敲擊,吆喝聲一浪高過一浪,旁觀者也為之群情振奮,紛紛拿起甑笊一道起舞,氣氛熱烈。
甑笊舞以其濃郁的地方特色進行表演,反映了贛南客家人的生產(chǎn)、生活、文化演變,是客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