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竹馬舞,又叫“神馬”、“馬舞”、“馬燈”、“竹馬燈”。源于北方(河南、山東等地)的“跑驢”、“趕驢”(二人臺)。起初叫“神馬”。玩者扮作各種“神仙”,騎馬游春,走村串巷入戶,向人們送福音、賜吉祥,謂之“神馬送春”。隨著時間推移,竹馬舞不斷發(fā)展豐富起來,成為“一大四小”完整系列,是江西典型民間舞蹈的代表。
新干竹馬舞由一大“五馬送喜”和四小“五馬送子”、“五馬拜壽”、“五馬迎親”、“五馬上梁”一套完整系列組成,喜慶氣氛熱烈,表演風趣、形象。深受老俵歡迎。
新干竹馬舞是廬陵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其藝術(shù)、發(fā)揚其特點,在原有“五馬迎春”的基礎(chǔ)上,深化改進,自成體系,保留特色,可進一步豐富充實廬陵文化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