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縣歷史悠久,禹貢之前,先民已在這里繁衍生息。自秦始置縣,西漢至南北朝為郡國,唐宋則州治。清河人自古崇文尚武,仁人志士輩出。武松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清河縣是武松的故鄉(xiāng),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現(xiàn)實主義長篇小說《1》的背景故事原生地。古典小說《水滸傳》是在民間口頭文學(xué)歷代傳承和元雜劇折子戲不斷演出的基礎(chǔ)上,由文人匯集諸種資料而編撰的一部英雄傳奇小說。而清河縣由于是故事原生地,這里世代流傳著諸多有關(guān)武松、武大郎、潘金蓮等人物的原生態(tài)故事,其故事與傳說遠(yuǎn)遠(yuǎn)超出了《水滸傳》、《1》的描寫和講述,甚至有不少故事大異于以上兩部古典小說的版本。
武松的故事,除上述的以外,主要還有武松出山以前的故事:如“武松出世”、“武松井”、“武松大鬧東岳廟”、“武松上太行山”等系列。武大郎、潘金蓮的傳說,則大異于上兩部小說版本:武大郎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文成武就,進(jìn)士及第,曾任山東陽谷知縣;而其妻潘金蓮,則是大家閨秀,知書達(dá)理,是賢妻良母等等。這些故事在清河縣是世代相傳,婦孺皆知,流傳范圍很廣,不僅在清河縣、在冀東南流傳,而且在山東省的魯西北廣大地區(qū)都有流傳。
這些故事的傳播形式,首先是口頭傳說,即講故事。在上個世紀(jì)六、七十年代之前,清河縣農(nóng)村多有粉坊、油坊、染坊、豆腐坊等,這些作坊白天是生產(chǎn)加工地,晚上則是聚集眾人、消遣時光之地。閑著沒事,多來此處聽故事。一代傳一代。第二種傳播形式,是說書藝人說唱。據(jù)老年人的記憶,在上個世紀(jì)五、六十年代之前,清河縣城和農(nóng)村,每到廟會和集日,皆有說書藝人設(shè)立的說書場、說書攤。曲種形式有木板書、河南墜子、大鼓書等,說唱內(nèi)容都是水滸人物故事,在清末和民國之交,開始出現(xiàn)說唱“武0”的(那時還沒被命名為《山東快書》),專說武松段子,視觀眾不同有“葷口”、“素口”,頗受人們喜愛。以至今天的清河人大都會說兩句“閑言碎語不用講,表一表好漢武二郎。家住直隸廣府清河縣,城東八里孔宋莊……”。再一種傳播形式是舞臺表演。過去,清河縣的地方劇種有清河亂彈、四根弦等,也多演出武松、武大郎的戲;來清河演出的外地演出團(tuán)體,也多演出武松劇目,因為清河人對武松、武大郎的故事有特殊情感。從元初紅字李二作雜劇《折擔(dān)兒武松打虎》、《窄袖兒武松》開始,到后來的《武松打擂》、《挑擔(dān)武松》、《武松打虎》,一直到今天的《武大郎正傳》等,不一而足,都是清河人愛看的。
武松、武大郎的故事從歷代流傳到今天,深深烙印于清河人的心中。武松“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不畏1、迎難而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給予清河人特有的文化滋養(yǎng),激勵著一代一代清河人。相關(guān)部門對武松、武大郎的傳說分別在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初、九十年代末,進(jìn)行過兩次大的搜集整理,出版了《清河掌故》、《清河民間文學(xué)集成》、《武松武大郎潘金蓮的傳說》等,另有《武松的傳說》、《武大郎傳奇》專著,而且還新編、上演了古裝京劇《武大郎正傳》。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