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平湖調,簡稱“紹興平調”,曾稱“越郡南詞”,創(chuàng)始于明代初葉,清代初期已盛行,以文人士大夫自娛自樂為主。曲種因所唱曲調【平湖調】而得名。1953年,應華東戲曲研究院之邀,藝人史實父、錢大可等赴上海舉行“紹興平湖調欣賞會”,并灌制唱片兩張。1961年,原紹興曲藝協(xié)會開設“平湖調”培訓學員,由錢大可等任教,并作營業(yè)性演出。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不僅在紹興地區(qū)常年演出,而且還經常赴杭嘉湖一帶演出,多次參加省市會演、調演,受到專家、領導和同行的一致好評。
紹興平湖調文辭高雅,曲調優(yōu)美,旋律豐富,風格獨特;境{包括【蓑衣譜】和【細調】,其中【蓑衣譜】是基本唱調的主體,【細調】是專為某些別具特色的節(jié)詩和唱段而設計的唱腔,是定腔定譜、專曲專用。除基本調外,還以一些民間小調俗曲和戲曲曲牌作為附加調演唱。其伴奏樂品,以三弦、揚琴、二胡為基干,稱為“三品”;又可加琵琶、洞簫,是為“五品”;再加雙清、笙,稱為“七品”。演唱方式為自彈自唱。傳統(tǒng)表演中,唱說者正襟危坐,目不斜視,且忌以手勢、表情、眼神等視覺性表演輔助,全憑說唱功夫傳情達意。
紹興平湖調具有較強的文學性、音樂性和藝術性,是明清江南說唱藝術在紹興的傳存,對于研究、認識江南說唱藝術的發(fā)展、沿革,探索其內在的發(fā)展規(guī)律,研究當時的社會歷史,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它的繼承、發(fā)展,對于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yǎng)、音樂素養(yǎng)、藝術素養(yǎng),有著不可替代的人文價值。紹興平湖調在文學、音樂、演唱等各方面的成就,在當今江南說唱中是難能可貴的,她不僅是紹興文化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國說唱藝術中的瑰寶,有著重要的繼承價值。
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