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諸島懸于海中,在漫長的歲月里,島民絕大多數(shù)以漁為生,安渡光陰。漁民的海上作業(yè),那時,既無有效的防范措施,又無探測氣象預報儀器,僅憑經(jīng)驗行事,出海的成群漁船遇上大小風暴,尤其是臺風侵襲,無力抗御,因而往往發(fā)生船翻人亡的海難事故。可謂“三寸板內(nèi)是娘房,三寸板外見閻王!
按舊時民間說法,凡死在海中的漁民,靈魂未離海中返鄉(xiāng)而成推潮之鬼,因而親屬則要千方百計要讓死者魂回故里。于是,經(jīng)民間道士運用法術(shù),攜親屬赴海邊招魂。久而久之,終成習俗。
漁民海上遇難死亡,引魂入尸原稱“叫魂”,后來稱“潮魂”,區(qū)別在于潮水的漲落時間中!俺被辍北卦跐q潮間,而“叫魂”對此并不講究。
“潮魂”分為兩種:一是“追魂”,二是“招魂”。其區(qū)別是:漁民淹死在海里,但已拾回尸體者,不必用稻草人代替死者引魂,稱“追魂”。“招魂”則不同,尸體沒撈上岸,必須用稻草人替身。
“潮魂”應在海上死亡者做“三七”忌日前開始。開始前三日,請凈口、凈身的道士念咒,向管轄區(qū)龍王等神稟報,祈求允許準“潮魂”。翌日,“潮魂”始,由三至四名道士與和尚或尼姑若干名操持。夜晚漲潮,分別在海邊和家堂中進行:海灘上鋪設(shè)大型竹簟一塊,八仙桌一張。簟中供三茶六飯,二十四杯酒,五葷五素,八盆紅印饅頭(分兩排),糕點、果品等,其中兩處的八仙桌上按俗必供白鹽、黃糖和水豆腐。簟上所供讓送魂上岸的海鬼吃;八仙桌上供奉來往神、佛以及便于道士誦念祭文、發(fā)號施令;堂中供祭的一桌素齋,用于和尚或尼姑誦經(jīng)超度亡魂。
“招魂”,必須要搞“三堂轎”,即海灘上豎竹竿,掛上完整的草人或坐于家堂的椅子上或困于另一床鋪上,分別稱為“吊堂招”、“坐堂招”、“困堂招”。
接著,由道士率領(lǐng)、隨帶小唱班伴奏,親人隨之,并執(zhí)燃香各一枝,其中一人手捧蒙面的公雞。抵灘后,道士們念咒、作法,并領(lǐng)眾親繞道三圈,遂從海灘至家堂來回三次,每次沿途由親人們不斷地喊某某某或加上輩份稱呼的“來了,來了……”最好由親娘叫之,俗話說:“他人喊五句、十句,勿如阿娘叫一句”的效果好。總之,盡快把亡魂引到靈堂,最后一次將那只活雞縛于供桌角上,同時眾目注視公雞是否啄過桌上的酒或飯,如啄過了,表明亡者已入魂;另有一種說法是掛竹竿上的稻草人掉下來了,就表明魂已招進,于是“潮魂”成功,程序就此結(jié)束。
擇日,并算定時辰,將尸體或草人依照喪儀習俗,抬往墓地安葬。
島境無道觀記載,但有少數(shù)信奉道教者從事普通喪儀和海難亡者的操作。他們以家族式傳承,偶有拜師傳承。現(xiàn)有衢山的石龍慶、高亭鎮(zhèn)的黃渭治、東沙鎮(zhèn)的徐雅君等,雖已年邁但還偶爾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