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鐵花是流傳在河南省駐馬店確山縣境內(nèi)及周邊地區(qū)的漢族民俗娛樂活動,確山打鐵花是河南省僅存的大型漢族民間傳統(tǒng)焰火,在2006年入選河南省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據(jù)民間傳說,打鐵花源自北宋。相傳在北宋年間,確山縣有一年遭遇大旱,為了解除旱情,村民自愿捐錢修建一處廟宇,還要鑄一口大鐘放置在廟中,于是各家各戶就把自己家中的鐵器拿到空曠的場子上,由鐵匠們把鐵器熔化成鐵汁。誰知這個時候飛過來一群烏鴉,盤踞在樹上呱呱叫個不停,無論怎么轟都轟不走。這時,人群中走出一位老人。他在地上撿起兩根柳木,蘸了些熔化的鐵汁,把柳木向上一擊,鐵汁濺起了十幾米高的金色火花,如同焰火一般照耀了天空,烏鴉受驚紛紛飛跑。當大家都為這突如其來的奇景驚嘆不已時,老人已經(jīng)不見了。自此以后,一項群眾喜聞樂見的漢族民間傳統(tǒng)娛樂活動“打鐵花”流傳了下來。
追溯打鐵花的歷史,可從北宋說起,其鼎盛時期是在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確山打鐵花曾經(jīng)瀕臨消失。確山打鐵花是河南獨有、全國僅存的“民間焰火”。
打鐵花的表演十分有講究,確山鐵花的表演形式和操作過程充滿了神秘和驚險,主要有三種技藝——搭花棚、設彩、擊花。
搭花棚:人們要先在寬闊的場地上搭起一個丈余高的大棚,稱為“花棚”。
設彩:花棚頂鋪一層新鮮的柳樹枝,樹枝上綁滿各種煙花、鞭炮等!盎ㄅ铩表敳空胸Q起一丈余高的桿子,稱為“老桿”!袄蠗U”頂上綁上鞭炮、煙花等,稱為“設彩”
花棚旁邊立一座熔化鐵汁用的熔爐,把事先準備好的生鐵化成鐵汁待用。打鐵花的用具叫“花棒”,即手腕粗細的新鮮柳木棒兩根,稱作“上棒”和“下棒”,各長尺余。上棒”的一端側(cè)面挖有指頭肚大小的圓坑一個,用以盛鐵汁。
擊花:打鐵花時,打鐵花者手執(zhí)兩根花棒,1上身,頭上反扣著葫蘆瓢,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擊“上棒”,小圓坑中的鐵汁沖向花棚,熾熱的鐵汁碰擊到棚頂?shù)牧Χ艦R四射,飛揚的鐵花點燃棚上的鞭炮、煙花、起火,立時,火樹銀花,蔚為壯觀。十幾個“打花”者往來于熔爐和花棚之間,棒中的鐵汁沖向“花棚”后,遇到棚頂?shù)牧α⒖瘫派㈤_來,鐵花又點燃了棚上的鞭炮、煙花。鐵花飛濺,流星如瀑,鞭炮齊鳴,聲震天宇。
據(jù)考證,古時候不僅大作坊、大字號的工匠組織舉行“確山鐵花”活動,村鎮(zhèn)集市中的小爐匠、小鐵匠鋪,也會舉辦小型的“打鐵花”活動。他們一般不搭花棚,也不舉行祭祀活動,只是選擇一棵不太高的柳樹或棗樹,把鞭炮、起火綁在樹上,把群眾自愿捐送的廢鐵化成鐵汁,用木板或木锨往樹上打。這種小型的打鐵花活動,在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文化藝術生活極度貧乏的古代農(nóng)村,給鄉(xiāng)民們帶來了無限的歡樂和振奮。這種有著濃厚的道教和行業(yè)特點的“打鐵花”活動,逐漸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喜愛和支持,成為確山縣的一項群眾喜聞樂見的漢族民間傳統(tǒng)娛樂活動。
確山打鐵花大型表演最初是煉丹道士與民間金、銀、銅、鐵、錫五門工匠在每年春節(jié)時為共同祭祀太上老君祖師爺而舉行的一種儀式,充滿道教的色彩和行業(yè)的特征。
宋代崇尚道教,確山縣境內(nèi)的老樂山,曾是道教的圣地,道教廟觀遍布全縣,僅樂山一處,就有“九宮二觀一拜臺”之稱。社會上的金、銀、銅、鐵、錫五門工匠,與道士共同敬奉的是一個祖師——太上老君,所以,工匠們與道士們可謂師兄弟。
打鐵花初源于工匠們的祭祀活動。每年年初,五門工匠們開業(yè)之前,為首的工匠就會經(jīng)過協(xié)商,搭好花棚,并在花棚的北方,面向南搭一神棚,選定吉日,到本縣老君廟、火神廟中獻上各種祭祀品。之后,五匠中各門店、字號內(nèi)的所有人等,都抬著本店供奉的老君神像,列隊而行,一路吹吹打打、鳴放鞭炮到神棚。沿途各工匠的店鋪都要設香案供品迎送。隊伍到達神棚后,把老君神像安放在神棚之內(nèi),舉行祭祀儀式,求老君爺、火神爺保佑全年平安、生意興隆、四季發(fā)財。夜晚開始打花。參加打花的多是各門店的工匠,打花之前都要在神棚內(nèi)跪拜、更衣,求神靈保佑安全,避免燒傷。工匠們的祭祀活動得到道士們的支持和參與。道士們或提供打鐵花的場地(多是屬于廟產(chǎn)的空地),或出錢出物。在工匠們祭祀1時,道士們往往組織笙、簫、管、笛、絲竹、鑼鼓等樂器,為工匠們助興助威。平時,工匠們?yōu)榈朗總冭T造鐘、罄、云牌、香爐、火盆之類,也是不收費的。
遇到道教的重大慶典,道士們也會出錢出物,請工匠們舉辦。舉辦“打鐵花”,為道教增添光彩。這無形中促進了“打鐵花”活動的開展。顯而易見,“打鐵花”的最初目的一是為了展示本行業(yè)的氣派,取悅于群眾,擴大影響,等于做一次廣告;二是討個吉利,利用“花”與“發(fā)”的諧音,取“打花打花,越打越發(fā)”之意,象征著事業(yè)發(fā)達興旺。
確山打鐵花民俗雖屢有中斷,因技藝依附于道教,實施依附于鐵匠行業(yè)的開爐及民間年節(jié)及喜慶日等活動,故傳承不絕、綿延于今。確山打鐵花經(jīng)過千年流傳,不僅增加了鞭炮、煙花,還把耍龍燈、打銅器、游社火吸收進來,形成一種場面恢弘、氣勢磅礴、喜慶吉祥的獨特表演風格。
表演時古樂齊鳴,十幾盤化鐵爐火光沖天,打鐵花藝人一手拿著盛有鐵汁的“花棒”(“上棒”),一手拿著未盛鐵汁的“花棒”(叫“下棒”),1著上身,頭上反扣一葫蘆瓢,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擊上棒。十幾個“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緊跟一人,一棒鐵花沖天而起,另一棒接踵而至,棒中的鐵汁沖向“花棚”后,遇到棚頂?shù)牧α⒖瘫派㈤_來,沖向夜空,猶如火樹銀花,絢麗多姿,光彩奪目。鐵花又點燃了棚上的鞭炮、煙花等,頓時,鐵花倒懸如火山噴發(fā),鞭炮齊鳴似兩軍激戰(zhàn),霧嵐氤氳,流光溢彩,驚心動魄。
打鐵花是個技術活,打鐵花時,如果1000多度的鐵水濺得不散,就會流到表演者身上打鐵花需要特殊的技藝,需要一定的膽量。
每當打鐵花時,附近的龍燈會都組織龍燈趕來助興,在鐵花飛濺的花棚下穿梭,稱為“龍穿花”!褒埓┗ā笔秋@示每個龍燈隊陣容、意志、技巧的最佳場合!按┗ā贝┑米詈玫凝垷絷爼艿酵泻陀^眾的好評及敬慕,也會受到打鐵花組織者的獎勵,日后便名聲大振。
確山打鐵花是中國漢族民間習俗、民間藝術中富有文化特色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一方面,打鐵花與民眾的祈福愿望、祈福習俗,又與道教藝術的世俗化密切相關,另一方面,打鐵花還融入了豫南地區(qū)的漢族民間信仰、民間舞蹈、民間音樂等生活內(nèi)容,文化內(nèi)涵豐富,很有特色。
確山打鐵花不僅僅具有欣賞的價值免耕重要的是它與與中原地區(qū)的勞動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和宗教信仰、節(jié)慶習俗密切相關,已溶入到民族文化之中,包含有中原地區(qū)文明發(fā)展史上的冶鐵文化、道教文化、民間工匠文化、祭祀文化、生產(chǎn)商貿(mào)文化、節(jié)慶文化、古代廣告文化、古代信息傳遞、民間工藝傳承、火藥的利用和煙花鞭炮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等大量古代文化信息,是古代文化的集而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