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涂民歌是流行于皖東長江兩岸的各類民歌的統(tǒng)稱。早在六朝時期(220-589)就有當涂民歌的記載,劉宋皇帝劉裕主持的著名的“白歌舞”即是當涂民歌演唱之一脈。長期生活在當涂的北宋詞人李之儀的二十多首《田夫踏歌》和“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的吟唱都屬于民歌范疇。清代當涂人黃鉞以當?shù)仫L俗民情為主要內容的五十多首《于湖竹枝詞》代表了當時當涂民歌的最高藝術水平。1949年以后,當涂人民創(chuàng)作民歌、傳唱民歌形成了熱潮,到20世紀50年代末期,發(fā)展至鼎盛階段。
當涂民歌數(shù)量眾多,題材廣泛,內容幾乎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時,平原、圩區(qū)、丘陵山區(qū)的民歌異彩紛呈,形成多種體裁。流行于當涂大公圩一帶的是號子、牛歌、舞調,流行于博望、湖陽、新市一帶的是船歌、漁歌、燈歌,流行于沿江采石、霍里、新橋一帶的是秧歌、對歌、門歌等。當涂民歌語言豐富,結構完整,曲調多樣,唱法獨特,顯示出鮮明的地方性民間音樂和語言藝術的魅力。代表曲目有《打麥歌》、《放牛歌》和《姐在田里薅豆棵》等。
當涂民歌是當涂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勞動人民口頭創(chuàng)作、口頭演唱、口耳相傳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的典型代表,經過歷代文化人的藝術加工后,更具有了高度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藝術價值,是不可多得的音樂和語言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