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是廣東省東部沿海的港口城市,潮州剪紙主要分布在粵東地區(qū),流行于明代,繁榮于清代,至光緒年間達到鼎盛,F(xiàn)存的一件清雍正年間的作品《蝙蝠》(潮州市司馬浦鎮(zhèn))系以棕色絲線剪成,技藝十分精巧,說明潮州剪紙早就達到了很高的藝術(shù)水平。
清代中期,潮州修祠建廟蔚然成風,在此背景下剪紙就當作了祭祀、節(jié)慶、游神賽會、紅白喜事等民俗活動中的一種飾物,寺廟中的僧尼也剪紙花饋贈善男信女,潮州剪紙因之而在寺廟中得到迅速發(fā)展。至20世紀初,還有江根和、李木林、楊學友、羅瑞瑜、辜秋泉、謝楚周等尼姑帶出的潮州剪紙藝人在當?shù)丶艏垊?chuàng)作中發(fā)揮作用。1962年后,因寺院僧尼無后,出家者少,潮州剪紙漸失傳人。
潮州剪紙題材涉及花果、走獸、人物、風景和文字圖案等,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不同剪紙藝人往往有細致、豪放、秀逸等不同風格表現(xiàn)。以形式區(qū)分,潮州剪紙有純色、多色、陽刻、陰刻等類型。潮州民間剪紙藝人善于將三五張色紙疊在一起,靈巧地運使剪刀,以嫻熟的技巧剪出各種花紋圖案。如純色剪紙充分發(fā)揮“剪”的特點,以纖細秀麗的線條配合塊面,借助夸張、變形手法創(chuàng)造出栩栩如生的藝術(shù)形象,剪刀味十分濃郁,富有裝飾性。純色剪紙有一個特點,就是不畫稿,藝人們僅憑記憶和想象,一手拿紙,一手運剪,直接將花樣剪出。這種匠心獨運的剪法極富創(chuàng)造性,造型活潑而富于變化,很少有重復(fù)的作品。多色剪紙則用多種色紙分別剪出物象的各個部分,然后再合并為一件完整的剪紙作品,生動細致,別有特色。
潮州剪紙有一個品種稱為“鏨紙”,是將圖案放在色紙或金箔上,用刻刀鏨刻而成!扮Y紙”又分襯色剪紙和寫料剪紙。襯色剪紙先用金箔或黑紙刻出輪廓線,再用彩紙襯底;寫料剪紙則用純色紙或金箔刻畫出形象的線條骨架,再用顏色彩繪襯底。鏨紙工藝以饒平縣鏤金村的色鏨紙最為著名,色鏨紙俗稱“大錢”,用于祭神祭祖或游神活動,內(nèi)容以戲曲人物、鳥獸蟲魚、花卉博古、詩詞書法等為主。
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潮州剪紙已逐漸失去以往的生存環(huán)境,現(xiàn)存知名的剪紙藝人不足十人,且年事漸高,傳統(tǒng)的潮州剪紙后繼無人,亟待搶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