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每年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大城所人們用“游旱龍”歡度佳節(jié)。所謂游旱龍,就是抬著用紙和竹片糊成的“龍舟”,在陸地上穿街過巷游走。據(jù)當?shù)厝私榻B,大城所面臨大海,城外四周有護城河,相傳古時城河通海,民眾也會賽龍舟。但數(shù)百年歷史變遷,城河年漸淤塞,龍舟競渡不能維持。于是,人們改用竹片紙糊舟,轉為在村中神游。每年五月初一至初六,幾十民眾抬著神像和龍舟,扮裝各種戲出,鑼鼓喧天,游走于城內各個角落。后來,當?shù)厝硕∨d旺……[詳細] |
![]() | 每年端午節(jié)期間,大城所民眾還有吃“鼎翻”的獨特習俗!岸Ψ庇纸小胞準臁,是一種用平鼎煎制的薄餅,卷入豬肉絲、蝦仁、香菇等配料后食用。當?shù)厝私榻B,明代大城所官兵來自 ,其中北方來的軍士居多。北方人喜歡將面粉煎成薄餅,卷大蔥、蒜以食用。因此,每年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除包粽子外,還會吃這種北方薄餅。另外,薄餅卷蔥蒜,也是當時的戰(zhàn)備干糧。隨著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北方薄餅卷蔥蒜的吃法,在大城所也得到了發(fā)揚。經(jīng)……[詳細] |
![]() | 潮州磷溪鎮(zhèn)的溪口村有一種獨特的民俗——“穿蔗巷”,每年的正月十六夜,溪口七個自然村家家戶戶都要有人拿著甘蔗,蔗尾掛上燈籠,站在村巷兩旁形成一條長長的“蔗巷”,迎接大老爺- 隊伍的到來,讓老爺從“蔗巷”穿過,以這方式祈求新年興旺,日子像甘蔗一樣節(jié)節(jié)高甜甜蜜蜜,這一習俗從清光緒年間流傳至今。當夜,村民們要先到村里供奉“老爺”的七圣夫人廟祭拜求平安。這里供奉的七圣夫人,據(jù)說是南宋時期七位除暴安良、護產(chǎn)![詳細] |
![]() | 潮州菜,流傳于廣東省潮州市的傳統(tǒng)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之一。潮州菜,簡稱潮菜,也稱潮汕菜,是廣東菜的主要流派之一。潮州菜源流從鳳凰山畬胞而來,形成于宋代,興盛于清代。潮州菜富有地方風味,以精于烹制海鮮、重視原汁原味而著稱,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吸收了中原菜系甚至西餐的烹飪技藝,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烹調方法。潮州菜常用的烹調方法有炒、燉、炊、炆、炸、油泡、焗、白灼、烙、鹵、醉、返沙(翻沙)、……[詳細] |
![]() | 潮州陶瓷制作歷史悠久。楓溪境內曾發(fā)現(xiàn)六千多年前的貝坵遺址及陶器,還有唐宋窯址的遺跡。清代中期,楓溪朱泥壺產(chǎn)品便獨具一格,并且得到廣泛的應用。生產(chǎn)技藝代代相傳,一直延續(xù)至今。楓溪手拉朱泥壺制作采用拉坯車旋轉制陶技法,手工拉坯成型。朱泥壺用料選取本地陶礦紅泥加工而成。其制作過程要經(jīng)過拉、修、批、上水、上槳、燒等近六十道工序,燒制的成品具有造型精美,線條簡練,色澤豐潤,光滑度高等特點。楓溪朱泥壺品種多,……[詳細] |
![]() | 潮州彩瓷是清末潮州藝人運用新型顏料,結合傳統(tǒng)釉上彩繪藝術并融合國畫技法所創(chuàng)造的瓷器彩繪藝術。其特點是構圖飽滿,色彩鮮麗,層次分明,線條流暢,優(yōu)美生動,格調高雅。唐宋時期,潮州就有瓷器生產(chǎn)。宋代筆架山窯瓷器有刻花、彩花、堆花等技法及釉下裝飾手法。明朝是青花發(fā)展時期。清初粉彩流行。同治末年(1874年),楓溪瓷區(qū)的公合成、永利、和順等商號從事瓷器彩繪作業(yè)。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潮州彩瓷藝人廖集秋、……[詳細] |
![]() | 潮州人飲茶歷史源遠流長。記載最早的可見于宋張夔的《和徐璋送舉人韻》詩句:“燕闌歡伯呼酪奴,鸞旌鳳吹光寒儒。”(引自《潮州三陽圖志輯稿》卷之四。酪奴是茶的別稱)。到了清代中期,潮州人飲工夫茶已蔚然成風。清俞蛟《潮嘉風月記·工夫茶》一書有生動而詳細的介紹。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工夫茶,烹煮的方法,本出于唐代陸羽的《茶經(jīng)》,而器具更加精巧和精致”。當時用于沖泡的茶具很多,主要有紅泥火爐、茶壺、茶杯、沙銚(……[詳細] |
![]() | 潮彩是清末潮州彩瓷運用新彩顏料,結合傳統(tǒng)釉上彩繪藝術并運用國畫技法。吸收潮州民間姐妹工藝。從而形成了獨特地方風格彩繪流派之一。特點是構圖飽滿,色彩鮮麗,層次分明線條流暢,優(yōu)美生動,格調高雅。潮州陶瓷歷史久遠。據(jù)考證,唐宋時期,潮州就有瓷器生產(chǎn),著名的宋代筆架山窯瓷器已有刻花,彩花,堆花等技法及釉下裝飾手法。明朝是青花發(fā)展時期。清初粉彩流行。同治末年(1874年),楓溪瓷區(qū)已有公合成,永利、和順諸家……[詳細] |
![]() | 潮州花燈,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潮州花燈是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大瑰寶。它是一門綜合藝術。潮州歌冊《百屏燈》反映的大多是戲曲曲目中經(jīng)典的場景。人物造型、臉譜、服裝、道具好多均來自于戲劇原型。屏燈的布景、人物的服飾等又與雕塑、繪畫密切相關。比較高檔的人物服飾還會用到潮繡、金銀繡品。屏燈、掛燈的整體協(xié)調的美感又與色彩、美學淵源甚深。同時,綜合滲透了解剖學、-學原理。潮州花燈大致有兩大類:一是彩扎立式的屏……[詳細] |
![]() | 潮州麥稈剪貼畫工藝最初以編織物形式出現(xiàn)。鄉(xiāng)村藝人用剛收割的麥稈,織成籃、笠、桌椅、轎子、扇子、駿馬等小工藝品。后來逐步演化成麥稈剪貼畫。潮州麥稈剪貼畫的題材主要有人物、花卉、鳥獸、水族和山水。表現(xiàn)形式有本色和套色兩種。本色是指麥稈本身的金黃色、棕赤色,通過剪刻,貼在深色襯紙或薄板、綢緞上。套色則是將麥稈染上各種顏色,裁剪后粘貼于薄板上,從而產(chǎn)生特殊的藝術效果。麥稈剪貼畫有潮州刺繡的纖細,有中國畫的……[詳細] |
![]() | 潮彩是源于清末潮州彩瓷運用新彩顏料,結合傳統(tǒng)彩繪藝術而形成的瓷藝品種。早在北宋時期,潮州陶瓷無論造型、裝飾、工藝與色釉都達到國內一流水平。清末潮彩藝人借鑒福建及景德鎮(zhèn)陶瓷技法和傳統(tǒng)中國畫藝術,融合傳統(tǒng)技法發(fā)展了潮彩,1874年,楓溪瓷區(qū)已有“公合成”、“永利”等彩館從事瓷器彩繪作業(yè),這是潮州“十窯彩”的開始。潮彩具有題材豐富,技法多樣,布局嚴謹,線條流暢,色彩妍麗等特色,潮安楓溪詹氏潮彩藝術獨樹一……[詳細] |
![]() | 皮影戲在我國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南宋末年,閩南移民將皮影戲引入廣東潮汕地區(qū),并逐漸吸收了潮汕地區(qū)的民間音樂、民間戲曲和民俗,特別是吸收了潮劇的說白、唱腔和表演藝術風格,形成了潮俗皮影戲。皮影是采用皮革為材料制成的,出于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的透明顏料,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顯得瑰麗而晶瑩剔透,具有獨特的美感![詳細] |
![]() | 潮州鯉魚舞源自唐代,從宋代開始流傳于民間,至今已形成一套較為固定的表現(xiàn)形式。表演者是5名男子,由12個基本動作組合成不同的表演套數(shù),形象地表現(xiàn)鯉魚出灘、躍埂、啃泥(降涂)、搶食、穿蓮、送魚、三相、比目、打春、產(chǎn)卵、五相、化龍等動作,把鯉魚的生活情景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舞蹈動作剛勁有力,粗獷奔放,具有南派武功的特點。舞蹈用潮州大鑼鼓伴奏,更顯氣勢恢宏。因為鯉魚代表吉祥、喜慶、富裕,所以潮州鯉魚舞深受人民……[詳細] |
![]() | “潮州歌冊”是用潮州方言創(chuàng)作、演唱的長篇敘事韻文,屬說唱文學。它發(fā)源于潮州,流行于潮州民間。東南亞地區(qū)潮人社會以及閩南潮州方言地區(qū)也頗流行。主要說唱者是婦女。唐朝時,潮州民間藝人根據(jù)佛教教義中的故事編寫成新的“變文”,說唱時配一彈撥樂器,自唱自彈,稱為“彈詞”。歌文多為七字句,四句為一節(jié),一節(jié)用一韻。也間插有三字、四字、五字、六字等句式。后來,歌冊內容發(fā)展到歷史故事、公案故事、民間傳說等,還有用歌……[詳細] |
![]() | 潮州鳳凰山是粵外所有畬族公認的民族發(fā)祥地和始祖居住地。潮州鳳凰山畬族招兵節(jié)是畬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是一個以祭祀、祈禱為主要形式的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結合的民俗活動。畬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較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而潮州鳳凰山的畬族“招兵節(jié)”和圖騰文化是畬族文化的結晶,是組成整個畬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歷史上“招兵節(jié)”是位于鳳凰山各畬族村每隔三至五年舉行一次,于冬至前后三天請……[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