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多年前,捕漁業(yè)擔當著澳門重要的經濟支柱。漁民捕魚前在漁船上祭拜祖先,但由于大部分漁民目不識丁,他們就以小神像代替祖先宗氏姓名的排位。同時漁民出海捕魚亦會遇到不可預知的風險,故漁民都會在船頭等位置擺放神像和神牌以保平安,神像雕刻行業(yè)便應運而生,當時俗稱“公仔鋪”的神像店成行成市,盛極一時。
澳門神像雕刻是澳門優(yōu)秀的民間美術,是一門工藝技術要求極高的行業(yè)。它的制作過程包括設計、選材、雕刻、拼接、打磨、上灰、貼麻布、底油(底漆)、造漆線、貼金箔和上彩等步驟,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很高的技術要求,均需要專門的技巧和經驗。
澳門神像雕刻產品類型廣泛,成品各有特點,技師嚴格按照各類神像的造型特點和要求進行雕刻和制作。
1.漁民信仰神像
過去的漁民多不識字,要以形像代表文字,運用直觀的木雕偶像作崇拜和祭祀。用作祖先祭祀的雕像形體的大小高矮代表輩份的高低。澳門制作的漁民信仰神像種類繁多,部分與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的神祇相同。
每艘漁船都會供奉九位大神牌、家神牌和船頭牌。九位大神牌前的神像有天后、洪圣、金花、華光、觀音、北帝、關帝、陳王、財帛;如供奉朱大仙,一般放置在大神牌的旁邊;家神牌前的為家仙,包括相公牌、企龍虎、單馬、騎鶴等;放置在船頭牌前的神像為朝江、望海。
2.道教及民間信仰神像
澳門的道教及民間信仰神像一般包括:呂祖、太上老君、玉皇大帝、斗姆、魁星、真武、華光、媽祖、關圣帝君、王靈官、八仙、城隍、土地、鐘馗、濟公、哪咤、魯班、華陀、金花夫人、六十太歲等。
3.佛像
佛教的造像種類繁多,如:三寳佛、華嚴三圣、娑婆三圣、西方三圣、觀音及其侍者金童和玉女、釋迦、文殊、普賢、地藏、準提、伽藍、監(jiān)齋、羅漢、彌勒、虛空藏、止諸障、執(zhí)金剛主;廿四諸天:如大梵天、帝釋天、韋陀等。
2008年,澳門神像雕刻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