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說唱是用廣州方言演唱的說唱形式,也是粵劇、粵曲常用曲牌,有說它是在木魚、龍舟的基礎上吸收揚州彈詞(吳聲)等曲種的曲調(diào)發(fā)展而成的,為了與廣東以外的吳聲區(qū)分,即以“南音”(南方曲調(diào))名之。南音說唱為澳門特別行政區(qū)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南音大體上分兩類:“地水南音”和“戲臺南音”。
“地水”為卜卦術語,廣東將盲人稱為“阿水”,所以盲人所唱的南音稱為“地水南音”。
地水南音被吸收到粵劇、粵曲音樂中,成為“戲臺南音”或”粵曲南音”。
地水南音——20世紀初,南音的主要演出場所為私人寓所、酒樓、街頭和0院等。演唱者多為失明藝人,又稱瞽師、瞽姬或師娘。大約20世紀初,地水南音被吸收到粵劇、粵曲音樂中,成為“戲臺南音”和“粵曲南音”。傳統(tǒng)的地水南音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已幾乎成為絕唱,而戲臺南音和粵曲南音至今仍為撰曲家所樂用。
南音樂器包括秦琴、椰胡、簫、三弦、箏等。
地水南音常用的伴奏樂器有箏、簫、椰胡、秦琴、洋琴與拍板等,而伴奏樂器的數(shù)量通常不多于五件。
南音比木魚、龍舟的音樂性強,因而作為獨立的曲種出現(xiàn)在舞臺上的機會很多。南音的句格、聲韻要求相當嚴整,有伴奏、有快板與過門音樂,旋律婉約優(yōu)美,有著濃郁的南國地方色彩,早期的南音傳唱范圍多在文人雅士之中,傳統(tǒng)作品也多是傷春怨夢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