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鴦嫁老雕”是由民間音樂及民間舞蹈組合而成的民間藝術。曲目的具體初創(chuàng)時期大約在清咸豐年間(1861—1862)年!墩椿h志》載:張春熙字如,城北沙洼莊人。咸豐辛酉拔貢。文名噪一時。出任三河知縣,遇疑獄引經(jīng)按律,多所平反。又兩任順義縣,所在皆有政聲,授奉政大夫。又據(jù)《沾化縣志》及《沾化文化藝術志》載:清朝光緒年間,城北沙洼四村村民李連德組織當?shù)厮嚾司幣疟硌,流傳至今?
從藝術形式上看,民間音樂“鴛鴦嫁老雕”又形同一出獨幕秧歌劇。曲調(diào)以民歌小調(diào)為基礎,吸收其他藝術形式之精華,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音樂高亢、跳蕩、古樸、明快,尤以五度、八度、十二度旋法跳進促成唱腔的緝毒靈活變化,從而把主人公那種極度悲傷和壓抑的心情充分表達出來。節(jié)奏上較為突出的一點就是它的規(guī)整性和切分節(jié)奏的運用,富有跳躍之感,旋律中的各種跳進給旋律帶來了開朗、明快的情緒。如曲譜的開頭部分的第一樂句是一個七度大跳,第二樂句又是第一句的八度移位,充分展示了鴛鴦的悲慘命運及痛苦壓抑之亢奮,情緒奮起,曲調(diào)能夠更好的表達人物性格和情緒,把鴛鴦一把鼻涕滿臉淚的悲哀形象完好的展現(xiàn)出來。第三樂句后至合唱部分,旋律流暢上口,敘事性較強。樂曲中跳進、激進手法交替運用,韻律悅耳動聽,耐人尋味。樂曲結束部分運用了合唱伴唱,使整個樂曲更趨于完整性。這一演唱風格的曲調(diào),有別于其他民歌。而“一唱眾合”且?guī)в谢ㄇ坏难莩L格,系由民間歌曲、勞動號子及地方戲曲的演唱形式和弋陽腔曲式而來,加之演唱者手持哈鈴鼓“搖鼓以節(jié)、領合呼應”對于渲染氣氛、烘托劇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鴛鴦嫁老雕”故事情節(jié)完整,歌詞滑稽幽默,多以鄉(xiāng)音土語見長,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其舞蹈表演主要是吸收了“風秧歌”的表演動作、舞步,歡快潑辣、樸實大方,融入了活潑多樣的舞蹈動作。基本舞步是傳統(tǒng)秧歌跳躍十字步,六個主要演員,即鴛鴦、老雕、黃雀、鸚哥、鵪鶉、喜鵲三男三女,男者手持哈鈴鼓,女者手拿彩絹、梆子為道具,擊棒以節(jié),另有舞者四男四女,也可根據(jù)條件增減,靈活多變。在樂隊伴奏中兩隊分別出場,先走十字大串花,后纏梁柱、小串花,兩隊交叉演唱面對面逗唱尤其是男女同臺演出,滑稽可笑,深受當?shù)匕傩盏臍g迎。
“鴛鴦嫁老雕”這一優(yōu)秀曲目對黃河三角洲地區(qū)民間藝術和民間音樂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2002年8月,沾化縣舉辦冬棗節(jié)期間,中央電視臺編導來鄉(xiāng)間采風,對“鴛鴦嫁老雕”產(chǎn)生濃厚興趣。2003年1月中央電視臺7臺《文化與生活》欄目攝制組與導演張愛玲專程來古城,對該曲目予以錄制,并且進行播出。2004年以來,“鴛鴦嫁老雕”表演對代表鎮(zhèn)政府年年參加匯報演出,多次獲得全縣文藝匯演一等獎,2007年10月被濱州市人民政府批準為首批“濱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