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橋火龍燈是江西贛西北地區(qū)特有的一種民間傳統(tǒng)舞蹈。
找橋火龍燈至少有三百多年歷史。它是流行于宜豐北部山區(qū)客家村寨的,一種獨特的民間舞蹈,也是目前我國最古老的火舞之一。
它包括牌燈、獅燈、花燈、火龍、尾提燈。
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一至十五,是找橋火龍燈例行活動時間。十一“上燈”,十五“收燈”,期間有鬧新房、送子或出村拜訪等活動。
找橋火龍燈具有獨特的祭祀和祈福習俗。正月十一下午至石(頭)公公處發(fā)燈,焚香、燒紙、祭祀,并由長者禱告祈福,祝愿全村安泰、五谷豐登。后取香案前火種,逐一點燈,隨后下山前往各戶上燈。
農(nóng)戶接燈時,于廳堂設香案,兩燭三香,開門迎龍接福。火龍進屋前,龍頭在大門外頭點三下,敬門神;再入正廳,對香案作揖,拜祖;后團半龍,再舞龍。龍隨獅舞,花燈穿插;廳中火龍“吐珠”,即舞龍后,珠內(nèi)紅燭,插于香案,龍留貴氣;接著新房鬧喜,喝彩送福。火龍燈舞耍時間長短,視接燈人鞭炮多少而定,稱為“戲鞭炮”。
十五收燈送龍,必須收齊,不留殘燈;最后河邊化龍,誠心祈禱,保佑安康。
舞找橋火龍燈,主要有四個程序:即游龍、舞龍、送龍、化龍。
找橋火龍燈舞技遒勁、陣勢恢弘,形式完整、內(nèi)容多樣。他以其精美的制作、神秘的傳說、靈活的舞耍、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享譽縣內(nèi)外,實為一份不可多得的民間寶貴文化遺產(chǎn)。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