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畫”是一種民間傳統(tǒng)手工技藝,起源于中國北方,清朝后期出現(xiàn)在澧水流域一帶,清末在澧縣周邊盛行。
“糖畫”藝術蘊含歷史、美術、地方民俗、制作工藝等多種姊妹元素,制作過程復雜,首先備料,以優(yōu)質麥芽糖和白砂糖為原料,經過文火化顆粒——大火煮稀——小火熬成半成品,待熬制的半成品成金黃色時,執(zhí)勺在手,凝神運氣,舀糖、運勺、抽絲、刮片、起止、布局、造型一氣呵成,飛快地將勺中的糖液揮灑在光潔如鏡的大理石板上,凝固的糖液形成神奇的圖畫,待冷卻凝固后,藝人用一根竹簽把作品粘合提拿起來,就完成了一幅澧州糖畫。既可觀賞,又可實用,融物質與精神文化享受于一體,觀之若畫,食之有味,別有一番風趣。
2019年,“糖畫”列入第五批“常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