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日奔蘇木婚禮》,是內(nèi)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阿日奔蘇木地區(qū)的蒙古族傳統(tǒng)婚俗。阿日奔蘇木是清朝時代的行政區(qū)域名稱,泛指現(xiàn)在阿魯科爾沁旗北部的罕蘇木蘇木等三個蘇木一帶地區(qū)。歷史上的阿魯科爾沁部落,是成吉思汗的胞弟哈薩爾的一部分后裔。1546年(明嘉靖二十五年),居住于現(xiàn)在呼倫貝爾盟海拉爾河一帶的阿魯科爾沁部落,南下遷移到了現(xiàn)在的這個地方。清朝時設立阿魯科爾沁旗,歸昭烏達盟管轄。
《阿日奔蘇木婚禮》這種婚俗形式,在阿魯科爾沁旗一直流傳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文革 中破舊立新,許多民族習慣被破除,婚禮形式也被所謂的革命化、新時代化所代替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民族政策得到了落實,民族風俗習慣逐漸恢復,婚禮形式也采用了一些傳統(tǒng)的方式。然而,由于時代的變化和牧民生產(chǎn)生活方式的改變,《阿日奔蘇木婚禮》的儀式和禮節(jié),面臨著被遺忘或變異的情況。1985年,整理和挖掘民族文化遺產(chǎn),阿魯科爾沁旗文化館的烏·寶音烏力吉等人,在原巴彥溫都爾、巴彥包勒格和罕蘇木蘇木三個蘇木一帶采訪,整理出了《阿日奔蘇木婚禮》蒙文書稿。寶力道又將其譯成了漢文稿件,約20,000字。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化廳、赤峰市文化局,聯(lián)合攝制內(nèi)蒙古東部區(qū)蒙古族婚禮風情電視片,以寶力道的漢文稿件為藍本,在巴彥溫都爾蘇木阿日呼布嘎查和瑪尼圖嘎查一對新人的婚禮上,進行了現(xiàn)場錄像,制作出了《阿日奔蘇木婚禮》的電視片。該錄像帶的一個拷貝,現(xiàn)收藏于內(nèi)蒙古博物館。
《阿日奔蘇木婚禮》,是在蒙古族游牧生產(chǎn)生活方式上形成的婚俗習慣,具有濃濃的草原民族風情,反映了蒙古族人民誠實豪放的性格和多彩多姿的生活場景。
阿魯科爾沁部落,在成吉思汗大蒙古帝國的發(fā)祥地居住的時間比較長,保留著蒙古族最原始的一些風俗習慣。后來,把鄰近的扎魯特旗、翁牛特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西烏珠穆沁旗和東烏珠穆沁旗的一些婚俗習慣接受過來,并受到滿族的一些婚俗影響,但《阿日奔蘇木婚禮》具有自己鮮明的地方特色。
《阿日奔蘇木婚禮》以兩個青年男女的婚禮作為主線,是一個結構嚴謹?shù)膽騽』膱鼍。在這里,蒙古族人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槎Y主持人和祝松,在婚禮過程中基本都用詩詞的語言。其中包括,對蒙古族歷史和宗教信仰的介紹、對大自然、畜牧業(yè)生產(chǎn)和美好生活的贊美等詩篇。這些都是蒙古族口頭文學的精品;槎Y中的蒙古包、坐騎、勒勒車、蒙古族服裝、蒙古族長調(diào)歌曲、蒙古族奶食品和肉食品等草原特有的文化,從多方面得到了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