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北方人所吃的粘性食物都是粘糜子食品,而沒有糯米,所以,俗稱的“粘米食品”、“黃米食品”、“粘糜子食品”,也就是黍子去皮磨成面粉后所制成的食品。其中,最典型的是粘豆包。
粘豆包一般是在初冬季節(jié)開始制作,制成后冷凍保存。粘豆包的做法是先把黃米浸泡約半日,淘凈沙子,即淘米。然后晾半些磨成面粉。用冷水和面,發(fā)酵,這個過程像做白面饅頭一樣。待發(fā)出酸味,開始用手揉面。同時,還要制餡。將紅小豆或大蕓豆煮熟、搗成豆沙醬(可根據(jù)口味放入少量糖),攥成核頭大的餡團。最后,是用揉好的黃米面將豆餡團包入面里,即可團成豆包。
在前郭爾羅斯民間,蒙古族家庭制作深受滿、漢等民族的影響,只是所作的豆包如饅頭般較大,通常制成后不蒸熟而直接冷凍保存,食用時才取出蒸食。
粘豆包有多種吃法。通常是在蒸熟出熱鍋的時候,蘸白糖吃。也可拍成小圓餅用油煎吃。小孩子們冬季里還愿啃凍豆包,練其牙齒,吃著玩。再復雜一點,可滾上炒熟的黃豆面吃,叫做“驢打滾兒”。蒙古族還常常蘸動物油,增加其油性,香味較重。
其他粘米食品還有如黃米飯等。粘餅、黃米飯等很多粘米食品的制作和白面食品制作技藝類似,是廣大群眾喜愛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