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是中華民族特種藝術(shù)之一。常熟虞山派篆刻師承吳門派,兼取徽派之長,形成了蒼老古樸、沉穩(wěn)凝重、清新秀麗的藝術(shù)風格。清乾隆年間維揚郭偉績的《松筠桐蔭館印譜》就已使用“虞山派”一詞。沈和、林皋、王瑾為虞山派的創(chuàng)始人。其中尤以林皋(字鶴田)成就最為杰出。之后,虞山印派又吸收浙派之長,尚古樸之氣,力矯嫵媚之失。這一時期的代表有嚴源、毛琛、翁苞封等。晚清時,虞山派深受中國印壇大師吳昌碩影響。其最有成就者,為趙石及其學生鄧散木。趙石(1874—1933),號古泥,為吳昌碩弟子。從趙石學印者有鄧散木、汪大鐵、濮康安、龐士龍、趙林等。得其精髓并最有成就者為鄧散木。鄧為當代印臺上的大家,與齊白石齊名,有“北齊南鄧”之稱。日本篆刻家?guī)煷迕钍幹摹蹲套值洹穼②w古泥輯錄入冊,流風遺韻影響深遠。
虞山篆刻高手,還有龐裁。龐裁初學文三橋,后學林鶴田,刻有《詩品印草》、《仿古印草》、《游戲印草》等18冊,但在淪陷時散失殆盡。建國后,其子龐士龍承其業(yè),收拾殘印,輯成《蘭石軒印草劫余集》兩冊,還編著有《常熟印人錄》、《自用印譜》等。趙石之女趙林,寓居上海,以書法、篆刻名聞滬上。1956年,常熟縣政協(xié)成立金石研究組,龐士龍任組長,當年創(chuàng)作了《虞山十八景印譜》和《毛主席沁園春詞印譜》。1987年,在龐士龍支持下,吸收中青年篆刻愛好者組成“虞山印社”。
虞山派篆刻取材多以石材為主,還有牙、玉、竹、木之類,兼及瑪瑙、晶、銅者,其傳統(tǒng)技法還見之于治硯銘、刻碑等。
篆刻技法有篆法、章法、刀法、邊款。
虞山印派篆法字形結(jié)構(gòu),上緊下寬,如寶塔形和梯形,富有層次,又穩(wěn)如泰山。字源取法石鼓文。字法以大篆為主,大小篆結(jié)合,融魏晉以前各種金石文字和秦漢印為一體。
虞山印派具有鮮明的藝術(shù)風格。其章法疏密相間、虛實相生;離合承應(yīng)、節(jié)奏有度;揖讓變化、盤錯有致;剝觸古趣、巧拙互見。邊欄粗細殘破以穩(wěn)重取勢,底邊處理特別厚重,以與印文呼應(yīng),使全印更為持重、平穩(wěn)。邊款也形成了一套兼書法、圖畫、詩文之美的邊款美學。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