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羅織造技藝(四經絞羅織造技藝、紗羅織造技藝)
“羅”原是指一種織造方法,后專指用此類方式編織的絲織品。它用合股絲以經緯絞合的方式織成,具有質地較薄,手感滑爽,花紋美觀,兼有透氣性等特點,歷代被視為絲綢珍品,由于工藝復雜,耗工費時,價格不菲,大多為皇家官衙制作服飾、簾幕帳帷、屏風櫊扇等所用。以蘇州為中心的太湖流域,素有絲綢之鄉(xiāng)美稱,所產絲羅在歷史上享有盛譽,被人稱之為吳羅。
現(xiàn)代以來,羅逐漸從人們視野中消失,掌握絲羅織造技藝者也越來越少,可謂是鳳毛麟角寥寥無幾,大多數(shù)人已不知羅為何物。杭州的杭羅織造技藝被發(fā)現(xiàn)后立即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并于2006年、2007年、2008年先后列入杭州市江干區(qū)級、市級、浙江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杭羅織造技藝”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中的重要代表性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蘇州織羅技藝歷史悠久,考古工作者在草鞋山遺址發(fā)掘的碳化紡織物殘片,即是以野生葛為原料的羅紋織物,距今已經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可以說,蘇州是羅的故鄉(xiāng)。蘇州織羅技藝高超,至遲到宋元之際,已經名聞天下,有“吳羅”之稱。到明清兩代,吳羅織造技藝更上層樓,有花羅、素羅、刀羅、河西羅、秋羅等,品種繁多,成了絲織品中的佼佼者。清朝覆亡后,隨著其主要消費群體高官權貴的消亡和織造局的解體,吳羅大批量的織造隨之停止。由于其織造難度大,制作成本高,非一般平民所能消費,其技藝也日趨萎縮,更由于受到洋布的沖擊,織羅技藝幾近滅絕。目前發(fā)現(xiàn)的以郁氏家族和李海龍為代表的吳羅織造技藝傳承人,是僅存的一脈,亟待保護搶救。
吳羅織造技藝具有珍稀性的特點。國臺辦將贈送國民黨名譽主席- 的羅巾織造任務交付杭州某公司后,遍訪杭城,竟然找不到能夠完成此任務的人,最后卻被吳羅織造技藝傳人李海龍完成了。故宮為了復制乾隆花園符望閣櫊扇漆紗窗尋覓了三年,才在蘇州找到了相關紗羅制作技藝,可見其稀世之珍。
吳羅織造技藝具有原真性的特點。由于光福地處蘇州西部山區(qū),過去交通不便,相對閉塞,且長期沒有通電,致使流落在光福鄉(xiāng)間的吳羅織造一直都只能靠腳踏手拉的老式織機生產,保持了它的原真性。
吳羅織造技藝具有系列性的特點。目前所掌握的品種有素羅、橫羅、直羅、對應連股羅、四經鏈式羅,二經、三經至八經絞花羅、芝麻花羅、實地花羅、亮地花羅、紋羅、妝花羅、繡花羅、挖花羅、漆紗羅、鏤金羅等。這在目前幾乎是絕無僅有的。
吳羅織造技藝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藝術審美價值、科學認識價值和經濟開發(fā)價值。
從光福鄉(xiāng)間將吳羅織造技藝挖掘出來,是非物遺產保護的一大收獲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