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頭大鼓是流傳于文水民間的一種打擊樂,主奏樂器是一面十分罕見的巨鼓,因源于橋頭村,當?shù)厝朔Q“橋頭大鼓”。橋頭大鼓主奏樂器是一面直徑12尺、高約4尺,由4名鼓手分站東、南、西、北敲擊的巨鼓,當?shù)厝朔Q“九龍渾天雷公鼓”,協(xié)奏樂器為鐃、鈸。演奏時,由64名鐃鈸手按伏羲六十四卦的布局簇擁在大鼓周圍,形成多隊形變化的演奏陣式。
橋頭大鼓源于古代的祭祀祈雨活動,距今至少有600余年的歷史,它與當?shù)孛耖g迎祀麻衣仙姑活動緊密相聯(lián),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二者巧妙地融為一體。清末,祈雨祭祀儀式和迎祀麻衣仙姑的活動空前隆重,橋頭大鼓作為18家迎祀隊伍之首,每次都大出風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橋頭大鼓以其古樸的藝術風格和獨特的表演形式,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拔母铩逼陂g,橋頭大鼓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藝人棄藝,鼓譜流失,僅剩其名。
20世紀80年代初期,文水縣文化部門對幾近流失的民間文化藝術進行全面的挖掘、搶救、整理,使得橋頭大鼓這一傳統(tǒng)表演形式得以新生。
信息來源:山西省政府辦公廳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