尢氏針灸,蘇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醫(yī)藥類項目。
尢氏針灸世醫(yī),是吳門醫(yī)派、蘇州針灸業(yè)界的重要流派。尢氏針灸世醫(yī)肇始于清代光緒年間,五世相傳,醫(yī)術精到,治病奇中。凡臨床瘋癆臌膈、文武癡癲和婦女經帶諸病,均有較好療效,名滿蘇城內外。始祖尢松泉(1847-1911),吳縣西華(今鎮(zhèn)湖)官山人。13歲時師從外祖父許竹峰,深得真?zhèn),不久即懸壺開業(yè)。尢松泉精于針灸,經驗豐富,往往手到病除,一時名噪蘇城,百姓傳為“針仙”。二世少泉、筱泉、綬泉、圭泉,都是松泉的兒子,先后繼承父業(yè),可惜四人都中年早逝。
三世尢皞民,少泉子,不辱祖訓,苦下功夫,積累臨床經驗,探索歷代名家針灸之術、醫(yī)道技法,漸臻完善。其針術,繼承于祖父,又有創(chuàng)新,形成了自己的針灸特點。皞民講究“子午流注針術”,選穴嚴謹,強調辨證論治,認為中醫(yī)治病,原則要堅定,方法要靈活,要根據(jù)病痛的不同情況和病人的不同體質,采用相應的手法。他主張針灸醫(yī)生以針灸為主,藥物只可作為輔助。他治療的病種多及中風、痿痹、癲狂、女子經帶、腸胃病、咳喘和經筋肌肉酸痛等等,對癲狂、女子經帶尤有獨到之處,而且善于研究一些疑難怪病的針灸治療方法。皞民施行針灸時以針與灸并重,進針手法小幅度捻轉進針,故進針時無痛感,捻轉角度既小且慢,具有少、淺、輕和慢的特點。皞民注重針灸開穴法,當循經取穴時,先取定主穴,后配取他穴。把握好開穴法,使針灸治病的效果更好。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