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制作技藝(沙洲風箏)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是一種傳統(tǒng)的民間工藝品。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至東漢時蔡倫發(fā)明造紙術后,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沙洲哨口板式風箏是能在空中發(fā)出悅耳音響的風箏,在全國占獨特的地位。
張家港市,原名沙洲縣。位于長江岸線的張家港樂余鎮(zhèn),是由順水而下的泥沙與東海潮汐反推作用而淤積成的沙洲。清光緒年間,各地移民開始在這里圍墾安居。他們在辛苦耕作之余,將放鷂子、聽鷂聲成為耕余生活的補充。
近幾十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的日益富裕,人們在風箏的制作上越來越講究時政性、藝術性和趣味性。1999年,岑國龍制作了用1999只哨子拼成“喜迎澳門回歸”字樣的特大型風箏。2004年,樂余鎮(zhèn)風箏代表隊參加了山東濰坊國際風箏會,沈彩林的哨口板式風箏是會上唯一能在空中發(fā)出悅耳音響的風箏,受到了國家級評委的推崇。據(jù)統(tǒng)計,目前沙洲哨口板式風箏有一千多只,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各家的風箏都紛紛升空亮相。
沙洲哨口板式風箏根據(jù)造型的變化有不同的名稱,當前流傳于民間的有“九串菱”、“七星”、“八角”、“六角”等。
沙洲哨口板式風箏的特點是風箏上綴有形狀各異、音階不同的各種哨口,根據(jù)材質不同分別有“蠶繭哨口”、“桂圓哨口”、“竹筒哨口”、“核桃哨口”、“葫蘆哨口”。各種哨口因音色、音階的不同分別為“排簫哨口”、“噠子哨口”、“嗡聲哨口”。
風箏的制作有面身制作、哨口雕刻和拼裝合成三個環(huán)節(jié)。沙洲哨口板式類風箏造型獨特,制作精美,它集木匠、篾匠、雕匠、漆匠、裁縫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與美術繪畫、樂器聲樂的現(xiàn)代藝術于一爐的綜合藝術結晶。
沙洲哨口板式類風箏以體形大、份量重、聲音響而著稱,它能升上百米高空而不墜落,同時在空中還能發(fā)出美妙的音響,給人帶來身心的愉悅和精神的享受。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