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壁鬼,蘇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舞蹈項目。
摸壁鬼是廟會儀仗中一種具有攤舞色彩的民間舞蹈。由于它有吆喝開道的功能,民間又稱之為“喝道”。主要流行在張家港市北片沿長江地區(qū)樂余等沙上地帶。
樂余鎮(zhèn)四季分明,氣溫適宜,雨量充沛,植被豐富,景色優(yōu)美。域內地勢平坦,河多、水多、橋多、船多,將江南水鄉(xiāng)的特色演繹得淋漓盡致。
據(jù)說,當年有個叫顧七斤的在南通來沙上墾荒途中翻船落水,隨波沉浮竟數(shù)日不死。獲救后自感有神靈相助,為謝神恩,便在沙上毛竹鎮(zhèn)捐資修了神王廟,每逢農歷十月初一至初五舉辦廟會,抬神出巡,求神保佑!懊诠怼北闶撬麖奶K北地區(qū)帶過來用于儀仗的。毛竹鎮(zhèn)1949年前坍入長江,神廟也已不存,廟會停辦,但摸壁鬼舞蹈卻傳了下來,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
又說,明朝天啟年間(公元1625年左右),沙上段山附近長江邊有一具木質神像被江水沖至岸上,村民發(fā)現(xiàn)奉若神明,即在江岸建“江神廟”。此后,逢農歷十月初便舉辦江神巡行儀式,“摸壁鬼”喝道開路,便是按當時蘇北習俗用于護衛(wèi)儀仗的。
這里俗傳農歷十月初一為鬼節(jié),此日閻王給鬼魂“放假”到人間享受祭奠,其中一些冤魂則要來索命討債。廟會即在鬼節(jié)中起威懾、安撫作用!懊诠怼北阍诔鰰䞍x仗中開道,作為“正鬼”,有驅邪鎮(zhèn)魔之威。
“摸壁鬼”八至十六名,造型猙獰,戴繪有符咒的“無常”式高帽,套青面獠牙、血盆大口的面具,佩綴著六枚銅鈴的項圈,搭葉片狀披肩,穿黑色緊身衣褲,著黑布鞋,系樹葉狀圍裙,胸前衣襟繪有黃色鬼臉,手腕、腳踝套六枚響鈴串成的銅圈。
“摸壁鬼”的動作嚇人,基本姿勢有馬步蹲、鷹爪掌、蛤蟆撲等。主要動作有蛤蟆出水、阿丑尋樂、八仙醉酒、餓虎撲食、長蛇出洞等。道具鋼叉與竹板的表演多為劈、刺、打。鋼叉上的鐵圈抖動,竹板拍擊地面!懊诠怼笨谥泻魢[,聲響交混,驚天動地,威懾群鬼!懊诠怼钡谋硌萦谕䥽馈⑸衩、恐怖之外,也有夸張、風趣、機靈的一面,因此在廟會上還有娛人逗趣的作用。
間舞蹈《摸壁鬼》淵源于古代儺文化,傳自大江之北,記錄著古代民間信仰活動和南北文化的交流交融,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摸壁鬼》舞蹈,表演人數(shù)眾多,形式獨特,舞姿強悍遒勁,場陣磅礴恢弘,地方特色鮮明,具有一定的藝術觀賞價值。
同時,還具有民俗學、宗教學、舞蹈美學、文化學方面的學術科學價值。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