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黃“雙倍嘎”是侗語,意即相互對歌之意。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初一至三十,四月八、六月六、八月十五,從江縣小黃村都要進行雙倍嘎,并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歌俗。小黃是由金吐、你百、宰嶺三個自然寨構成,是一個歌比話多的侗族村落,位于貴州省從江縣城東北面,全村600余戶,3000余人,村落依山傍水,恬靜而優(yōu)美。小黃的男女侗歌隊、侗戲班節(jié)日期間不但在本地鼓樓進行雙倍嘎、演侗戲活動,還經(jīng)常到二千、六洞、九洞、十洞等地雙倍嘎、演侗戲。
歷史上,侗族沒有文字,是以“口傳”方式記錄并傳承本民族文化。因而,社會生活體系,倫理規(guī)約,生命禮儀,婚戀方式,社會交往等都離不開口傳文化,特別是離不開侗歌。小黃人自古以來對侗歌情有獨鐘,從而升華出了小黃雙倍嘎這一文化空間。據(jù)小黃村老人介紹,小黃建寨已近600年歷史,到乾隆中葉,以傳承本民族文化為主要方式的侗歌,已經(jīng)進入了興盛時期。其間有名字傳下來的歌師有倒鳥、老罕以及潘氏老太君(俗稱銀發(fā)老祖太)、潘金拜等,四人編的大歌流傳至今,仍在傳唱。自清代開始,地方政府在自己的轄區(qū)內(nèi)開辦學校,進行漢文化教育,小黃也不例外,受漢文化的影響,一些懂侗歌又識漢字的侗族文人,用漢字記錄侗歌侗戲,“漢字記侗音”的方式記錄下的口頭文本,有助于侗歌歌詞和侗戲劇本的傳唱和記憶。
小黃侗寨逢年過節(jié)歌聲不斷。從農(nóng)歷正月初一起,在圣母祠堂前祭祖多耶后,就開始為期一個月的鼓樓雙倍嘎活動。臘月或正月里,婦女歌隊歌手邀約本寨歌手組成歌隊,商量找一個如意的“已婚男歌隊”雙倍嘎。聯(lián)系方式是找一個有文化的人,寫邀請書給對方,對方同意后,仍以書信回答,并約定好日期。中午十二點“已婚男歌隊”吹蘆笙、敲鑼打鼓來迎接女歌隊向男隊寨子鼓樓進發(fā),在鼓樓雙倍嘎往往要從下午三四點鐘唱到晚上九十點鐘。晚宴結束后,三響鐵炮、蘆笙、鑼鼓齊鳴,人們?nèi)贾鸢蚜兄L隊送別,場面極為熱鬧。
月堂雙倍嘎時,男女不受年齡限制,不拘輩分,一個月堂男女雙倍嘎,男性即使60歲都可以與姑娘雙倍嘎,而女姓不行,因女性是青年人的長輩,要以母親輩看待,在唱《嘎老》場合中,50到70歲男姓老人也可以參加羅漢們一起唱,但要回避嫡親外甥和外甥孫女,此外都可以和姑娘們唱歌。
“吃相思”雙倍嘎!俺韵嗨肌笔莾蓚在傳統(tǒng)上互相交往密切的村寨彼此相互間循環(huán)往返的集體作客。時間以農(nóng)歷正月為多,約定時間后,客寨將蒞臨主寨時,要吹奏蘆笙,主寨則要在寨門設障攔路,唱攔路歌,客寨唱不贏則被罰酒方能進寨,然后鐵炮三響,蘆笙前導將客人迎接進鼓樓多耶和雙倍嘎,再將客人分在各家各戶招待。吃相思期間,鼓樓雙倍嘎常常通宵達旦,帶有戲班的客人還要唱侗戲,客人離寨時,還要包糯飯、腌魚、腌肉,把毛巾、鞋墊掛在帶枝椏的竹子上送給客人,送一頭;蛞恢谎颉傲粑舶汀,以示將繼續(xù)保持這種互相往來的友好關系,當天酒席上仍要對歌,打花臉?腿穗x寨時要吹蘆笙,唱侗歌鳴炮送別。
小黃的侗歌普及率很高,老年人以唱歌傳歌為榮,以歌養(yǎng)心,以歌養(yǎng)壽。幼年學歌,增長知識,青年唱歌,以歌傳情,老人傳歌,寓教于樂?臻e時歌師歌手組成歌隊盛裝外出,走親訪友,集體作客。農(nóng)忙時白天生產(chǎn)互助,晚上鼓樓雙倍嘎,用歌聲來鼓舞生產(chǎn),消除疲勞。逢年過節(jié),對唱侗歌通宵達旦。
歷史上小黃人在漢文化傳入之前,主要是靠侗歌來完成記憶、交流和傳承本土文化,因而雙倍嘎對推動小黃侗族社區(qū)的文明與進步起著巨大作用。小黃社區(qū)經(jīng)過歷代歌師的口傳心授,不斷完善演唱和提高侗歌的普及率,充分表現(xiàn)了侗歌在音樂藝術上、口傳文學上、口頭傳承上的特性,提供了廣泛的雙倍嘎空間,是小黃本土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活態(tài)的重要見證,也是本土傳統(tǒng)文化延續(xù)的重要載體。
會唱侗歌是雙倍嘎的基礎,侗歌傳授首先是從小要在各種空間和時間上不間斷的聆聽,孩子從四五歲起由歌師或父母正式教歌。歌隊學到一定程度后再參與雙倍嘎,并在雙倍嘎中不斷提高歌隊演唱技藝。著名歌師有公勉化、潘玉平、賈元金、吳修月、潘運蘭、吳仕雄、潘錦仁、潘大安、潘光才、潘鳳高、吳奶娓花、潘顯太、潘顯華、潘鳳祖、潘紅香、吳品仙等。
小黃侗歌經(jīng)過歷代歌師、歌手的創(chuàng)作、傳承,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隨著整個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小黃侗歌同樣面臨著來自經(jīng)濟發(fā)展、現(xiàn)代文化、學校教育和媒介藝術的影響,侗歌演唱空間逐漸萎縮,侗歌的消失已經(jīng)開始。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