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山愿燈主要分布于獨山縣上司、下司、打羊、甲里、基長、堯梭、本寨、麻萬、兔場、麻尾、董嶺等鄉(xiāng)鎮(zhèn)。
獨山縣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內(nèi),東與三都水族自治縣、東南與荔波縣,西與平塘縣、北與州府都勻市相連,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丹縣相接,是貴州南大門。全縣總面積2445平方公里,總?cè)丝?4萬,其中布依、苗、水族等少數(shù)民族人口25萬,占總?cè)丝诘?3.8%。
古代的云貴地處“鬼方”,人們的生老病死,兇吉禍福都得求助于巫醫(yī)巫術,因而占卜問卦、畫符念咒、跳神作法即是愿燈的最初形式。隨著歷史社會的發(fā)展以及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人們對愿燈的表演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愿燈藝人不斷吸收民間音樂、舞蹈及其他表現(xiàn)手法,豐富和發(fā)展了愿燈的內(nèi)容形式,最終形成了較為規(guī)范的愿燈表演程式。民國四年版《獨山縣志》“民俗卷”中就有“蠻人信鬼,染疾多不服藥,許燈愿、病痊,常于正月內(nèi)償愿”的記載。
愿燈的表演須擇時日,一般是唱單不唱雙,所以整個程式的完成一般為一天一夜,或三天三夜,從程式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內(nèi)容:
(1)請水,主家包括出外取凈水回來交與掌壇師(愿燈班班主),畫符念咒后,將凈水置于主家神龕上,禁忌觸動,稱之為“鎮(zhèn)邪之水”;(2)安靈,安放神靈牌位,主要有“三主宮王”、“天宮玉皇”、“唐王大帝”以及“國母娘娘”、“灶王君府”、“屋檐童子”、“土地公公”、“花園姊妹”等牌位;(3)請神,請出牌位上的神靈登位落坐。在此過程中,須唱“揚州矮三郎”等;(4)開光,此時點燃稱之為“神燈”的彩燈,同時唱《開壇調(diào)》;(5)拜祭,按主家、掌壇師、燈班主角、配角順序依次向神靈牌位叩拜稟禮;(6)發(fā)燈,燈班將牌燈、尾燈、扇子燈、茶燈、花燈等,數(shù)量或五盞、七盞、九盞送出主家大門。同時唱《送燈調(diào)》與《發(fā)燈調(diào)》;
(7)拜土地,燈班拜土地神,祈保主家和同寨鄉(xiāng)親人畜興旺。祭拜時唱《采茶調(diào)》;(8)拜臺,在上述祭拜儀式結束后,燈班到寨中搭臺唱戲。唱戲前的揭幕儀式稱之為“拜臺”。此時要唱《上臺調(diào)》!鞍菖_”儀式結束后,燈班休息。入夜,燈班就開場演出,這是愿燈的高潮部分。當晚的演出節(jié)目首先是《踩新臺》、《打頭臺》。依主家的要求唱戲可持續(xù)數(shù)夜,表演的多為條綱戲;
(9)掃臺,燈班班主手持掃帚在舞臺上作掃地狀表演,同時口中念念有詞,意為掃凈舞臺以利表演;(10)踩門戶,假如寨中還有其他人家有還愿的要求,燈班就清早應邀前往新的主家。新主家會在堂屋內(nèi)擺方桌一張,上面放置白米一升,筷子十二雙,以及尺子、剪子、手鐲、鏡子、戥子、木刀、木槍等物品,所擺放之物均有其特定含義。燈班會圍著方桌即唱即舞,主家也可參與同歡,有問有答,即興盤歌,形式極為生動活潑;
(11)賀主人,燈班向主家唱表示祝愿的賀燈曲,一般稱為賀調(diào)。內(nèi)容多是祝福主家安康長壽,多子多福,讀書做官,四季發(fā)財?shù)鹊龋?
(12)掃堂,燈班手持掃帚作掃地狀表演,意為驅(qū)除- 和污垢之物,以迎接所求之神來臨,并祝愿主家四季平安。在這一程式中要唱掃堂調(diào);(13)拜家神,燈班參拜主家之家神,主要是火龍神、灶神、圈神,其意是拜請神靈保佑主家人畜興旺,主家安康;(14)辭神,拜過家神之后,燈班再次拜祭寨中土地廟中的土地神須唱“參神調(diào)”、“辭神調(diào)”;(15)岔排燈,燈班參神回寨路上,如果遇上另一燈班,兩個燈班就得停下來,相互唱起《岔排燈》。唱完之后,又用《正采茶》等曲調(diào)互相盤燈。如果盤燈唱得氣氛和諧,技藝又相等,兩燈班就互贈扇帕作禮物。如果一方技藝懸殊,氣氛不諧,輸家就會被贏家收去行頭道具,以示羞辱;(16)拆臺,一般到第三晚唱完戲之后,整個愿燈程序就基本結束,然后唱《拆臺調(diào)》,把戲臺拆掉;(17)造船化燈,由掌壇師主持,先殺一只鴨,再談表文,然后將表文和紙船以及紙燈一起焚化,表示家中邪氣霉氣均隨船流去。在這一程式中要唱《造船調(diào)》;(18)回壇,這是愿燈中的最后一道程式,燈班要向“三主宮王”、“天宮玉皇”、“唐王大帝”以及“國母娘娘”、“灶王君府”、“屋檐童子”、“土地公公”、“花園姊妹”等牌位辭拜,愿燈就全部結束。
獨山愿燈是貴州南路花燈的母體,其在祭祀儀式中加入了打擊樂和歌舞,既神秘又生動。丑角和旦角的表演集唱、念、做、打、舞于一身,并貫穿于整套程式之中,雖缺乏藝術的提煉,但粗獷和拙樸的表演卻構成了它質(zhì)樸的藝術特色。
愿燈的發(fā)生發(fā)展與本地民間的勞動和生產(chǎn)密切相關,集中反映了人們對宇宙和世界的認識,對人生最美好的愿望,為鄉(xiāng)間民眾所喜聞樂見,如果積極地對愿燈加以挖掘整理,合理運用這一表演形式,對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獨山愿燈因師承關系、地域以及表演側(cè)重的不同,呈現(xiàn)出不同風格的愿燈燈班。但總的說來可以分為注重歌舞的上司愿燈和注重燈戲的下司愿燈兩大類。其傳承譜系分別為:
上司愿燈:陸金義、陸樹奇、陸德文、陸徳華、陸金杰、陸樹煊、陸金國、陸樹庭、陸徳斌、陸徳彪
下司愿燈:楊紹林、楊德應、楊如蘭、楊錦懷、楊正論、楊再芳、楊再熙、楊通全、楊再奇、楊通元、楊通炳、楊通欽
半個多世紀以來,特別是文革 期間人們對愿燈的認識趨于片面,認為它是封建迷信的產(chǎn)物而加以革除,許多燈班的法器、道具、服裝、燈藝文本均被付之一炬,將部分燈藝老藝人劃為“四類分子”,許多燈班被迫解散,燈藝失傳,雖然三中全會以后,寬松的政治環(huán)境讓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得以復蘇,但愿燈因其“迷信”色彩較濃復蘇緩慢而有限,加之現(xiàn)在的年輕人外出打工,獨山愿燈已面臨人亡藝絕的尷尬境遇。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