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糧”是孩孫們?yōu)樯狭四昙o(jì)的直系老人補充糧食,有的一年一次,有的三年一次,祈愿老人長壽平安。這個習(xí)俗認(rèn)為,一個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他(她)們的“食糧”(意即壽限)有可能“斷絕”,有必要由他(她)們的子女和孫子,還有出嫁了的女兒、女婿或其他的近親來“補糧”,補糧一般擇日在人靜的晚上,請來道師(當(dāng)?shù)厝朔Q為“魔公(婆))做道,兒孫們由大到小,從近親到遠(yuǎn)親,依次在道師的主持下跪在老人面前給老人乘米,一人一盅,放入先準(zhǔn)備的壽缸,在此過程中旁人不得出聲,補完糧后,這些壽糧必須在下次再補之時吃完,他人絕對不得吃老人的壽糧,這樣這位老人就能身體健康,延年益壽,長命百歲。根據(jù)這個習(xí)俗,凡有老人的家庭,要請道師根據(jù)老人的生辰“八字”(即以天干地支記載人出生年月日時)計算“補糧”的時間和決定“補糧”的日子。
在東巴鳳山區(qū)壯族、瑤族都有這種習(xí)俗,有的形式不太一樣,但都是希望老人健康、平安、長壽?茖W(xué)的說,“補糧”可以給老人心里上一種暗示和平衡,吃了定心丸,堅信自己得到了延年益壽的保障,起到了精神治療的作用,有病治病,無病心情歡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