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奇異動物,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麒麟舞是一種民間吉祥舞,曾廣泛流傳于我省晉南一帶,“麒麟采八寶”是流傳在我省侯馬喬村的一種擬獸類舞蹈,它以麒麟為造型,與舞龍、舞獅相類似。
晉南民間有這樣的傳說:很久以前,天逢大旱,瘟疫流行,顆粒無收,民不聊生,土地神召集眾神商討避邪消災、拯救生靈的辦法,眾神說天上的麒麟有這樣的法力,于是到天上請麒麟到人間施法。麒麟到人間噴火獻瑞后,人畜安康,五谷豐登,此后人們便把麒麟奉為吉祥物,并把麒麟下人間為人類鎮(zhèn)災避邪的故事編成舞蹈。當?shù)乜h志記載,“舊時多在傳統(tǒng)節(jié)日、廟會、拜神、祈雨時活動,新中國成立后,元宵節(jié)在縣城舉辦紅火熱鬧八類43種,其中擬獸類就有麒麟表演。”
麒麟采八寶舞蹈通常以農(nóng)村的曬谷場、空地為表演場地,舞蹈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云舞”,由八個金童玉女手持云朵翩翩起舞,營造出一個祥云環(huán)繞、如幻如夢的仙境,展示麒麟在天上生活的場所。第二部分為“麒麟舞”,兩只麒麟交替舞蹈,每只麒麟由兩人扮演,分為頭套和尾套,統(tǒng)稱麒麟套,一人舞麒麟頭、一人鉆進麒麟被(身)里舞麒麟尾,隨著打擊樂器奏出輕、重、緩、急的節(jié)奏,麒麟以各種動作時而騰空躍起、時而匍匐在地,表現(xiàn)兩只麒麟施法鎮(zhèn)災避邪;麒麟口吐神火,翻騰跳躍,時樂時怒,把氣氛推向了熱潮,這是麒麟舞表演的精華部分。第三部分為“采寶舞”,表現(xiàn)麒麟在人間與人類和諧相處,它采集“琴、棋、書、畫、古、樓、瓶、博”八寶,八個金童玉女代表著八個寶物,昭示著不僅為人間帶來平安,而且為人類帶來了智慧。
喬村麒麟采八寶舞蹈中麒麟的造型是龍頭、鹿身、馬蹄、牛尾。麒麟的骨架用竹篾扎成,外形由金銀彩紙、棉紙裝裱,眼睛用燈泡作成,胡須用麻做成,排列整齊,嘴是能活動的。身子用兩層布為底,有魚鱗裝貼,麒麟皮用各色彩布做成,分成頭尾兩截,中間穿孔,舞者站在穿孔處將麒麟系在身上,舞起來威武生動。表演隊形為走圓場、八字形交替進行;伴奏樂器為一個鑼、兩個鈸、一個鼓、兩個小镲、兩個嗩吶。麒麟采八寶舞蹈中有一個“吐火生字”的表演最為精彩,其技巧是用棉紙擰成麻花先油熏、然后再油炸,用松香粉碎成末點火。
據(jù)喬村老一輩藝人回憶,以前喬村麒麟采八寶舞蹈全部由男性表演,每到春節(jié)、元宵節(jié)等節(jié)日,男人們便舞起麒麟,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二百多年來,麒麟采八寶這一舞蹈形式在喬村代代相傳、子孫相襲、口傳身授。62歲的王振平是喬村麒麟采八寶舞蹈的第五代傳人,他和同齡的張西山是當?shù)赜忻狞S金搭檔,一人擅長表演麒麟頭,做騎麒麟狀;一人擅長表演麒麟尾,兩人配合默契,在實踐中他們將許多驚、險、奇的高難度雜技動作糅進了表演中,使麒麟采八寶舞蹈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F(xiàn)在,每周日他們都會無償輔導年輕人學習麒麟采八寶舞蹈。1992年,喬村麒麟采八寶曾在廣東東莞市參加全國麒麟舞大賽,榮獲二等獎。麒麟采八寶舞蹈經(jīng)過民間藝人的長期實踐,形成了節(jié)奏明快、表演豪放、富于變化的獨特風格。如今,麒麟采八寶舞蹈已成為喬村及周邊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活動。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