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葫蘆工藝在我國淵源流長,千百年來,葫蘆作為一種吉祥物和觀賞品,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和珍藏。曲沃縣北曲鎮(zhèn)下塢村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是種植葫蘆的天然場所,以鄭月巴先生為代表的鄭氏后人依靠得天獨厚的地利環(huán)境和代代相傳的手工技藝,種植、加工葫蘆,使這一距今已有千余年歷史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得以傳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葫蘆工藝按其品種可分為鏤雕葫蘆、燙畫葫蘆、瀝粉葫蘆、壓模葫蘆、浮雕線刻葫蘆、根藝葫蘆、金絲葫蘆七種,鄭家……[詳細] |
![]() | 曲沃縣曲村鎮(zhèn)吉祥村的王氏燒傷膏藥為祖?zhèn)鹘y(tǒng)秘方,純中藥制劑,有100余年的歷史,創(chuàng)研人系王氏先祖王天豪。王天豪年輕時略懂醫(yī)術(shù),在治療夫人腿部燙傷期間,將幾個燒傷偏方拼湊到一起,藥劑份量稍有增減,無意間研發(fā)出了治療燒傷的秘藥。王天豪的孫子王生辰天生殘疾,行動不便,不能從事農(nóng)活,故而學醫(yī),是村里的衛(wèi)生員,他將爺爺遺留下來治療燒傷的方子整理、抄錄,經(jīng)過反復琢磨、實踐,終獲成功。王生辰一生沒有子女,他把妹妹……[詳細] |
![]() | 華佗神醫(yī)廟會又稱華佗醫(yī)圣廟會,以祭神靈,求祛病痛之方,求知事之知,求吉祥平安之術(shù)為主要內(nèi)容。華佗廟位于曲沃縣城東北20公里處的方城村,距今約有五百余年的歷史,至今香火從未間斷,清康熙中后期尤為繁盛,每逢廟會,上香求藥者接踵而至,輻射四鄰各縣,遠至河南周口。廟會以東大廟(華佗殿)為主會場,殿中設(shè)有華佗神像、香桌、香爐、灶臺、簽筒、簽薄、簽子等物,簽簿分為內(nèi)科、外科、問事三種,求方人在公值(管理廟會的……[詳細] |
![]() | 曲沃縣四牌樓傳統(tǒng)古會俗稱財神會,每年七月二十舉行,會期十天。古會始于清朝末年,原為商界的敬財神會,初時三五年一次,民國后定為每年一次。會期,正大街自南而北搭天棚,并搭5座神樓,5個影戲舞臺。白晝演木偶,晚上演皮影。傍晚,樓臺牌坊花燈齊明,商戶門首懸燈結(jié)彩,交相輝映。黃帝廟、關(guān)帝廟、世子廟、七郎廟、湯王廟等場所都要演劇助興,觀眾摩肩擦踵。曲沃縣四牌樓傳統(tǒng)古會是以民間信仰為主要內(nèi)容的群眾性民間文化活動……[詳細] |
![]() | 曲沃縣封王堡古趙莊娘娘廟會是神誕日祭祀活動的產(chǎn)物,基本形式有傳統(tǒng)拜祭、民俗表演、燒香許愿、還愿等。古趙莊位于曲沃縣城西北20公里處,現(xiàn)與封王堡合并為一村。相傳此地為春秋時趙文子(即趙武、趙孟、趙氏孤兒)的食邑,又傳因程嬰在此藏匿趙氏遺孤而得名。后土圣母廟建在古趙莊北側(cè),汾河岸邊。民眾篤信“后土娘娘”能保一方平安,繁衍子孫后代,幾百年來,廟中香客不斷。古趙莊傳統(tǒng)廟會以行善助善,祝福平安為宗旨,活動區(qū)……[詳細] |
![]() | 饸饹面原名“河撈面”,因工藝地道,配方獨特,用料考究,深受山西民眾青睞。曲沃交里橋饸饹面選用絳山地區(qū)高面筋綠色面粉人工和面,用木樁壓成又細又圓的面條,在大口鍋里煮熟后撈入冷水中連洗三遍瀝干水后,放入木盤中,灑拌植物油進行面層保護。肉臊子選用生豬肉為原料,配八角、花椒碾制的調(diào)料。首先,對生豬肉進行分剔骨后,用高溫去沫煮熟后冷卻。爾后用菜刀切成厚度2毫米,長寬1厘米左右的肉片。然后在大鐵鍋中用豬油配曲……[詳細] |
![]() | 晉都文鑼鼓是流行于曲沃縣城北太子灘周邊村莊一帶的民間社火表演藝術(shù)。曲沃為古晉建都之地,民間文化深受宮廷禮樂制度的影響,鑼鼓器樂以典雅、悠揚、清新、悅耳見長,故稱“晉都文鑼鼓”。舊時,曲沃鑼鼓表演,大村皆有。民國年間,以西海、蒙城、交里橋、新廟和太子灘等廟會為中心,分東西南北中五大片,其風格各有千秋,但均以“文”著稱,與粗獷、豪放、雄渾、激越的威風鑼鼓形成了鮮明對比。文鑼鼓一般以八鑼、兩鈸、四鼓、二……[詳細] |
![]() | 晉都青銅鑄造技藝是指流傳在古晉國都城(山西曲沃)及其周邊地區(qū)的傳統(tǒng)金屬制作工藝。晉都青銅鑄造主要工藝流程如下:1、塑型。根據(jù)參照物或設(shè)計作品要求,先用黃泥進行雕塑,精雕細刻后制成玻璃鋼模具,進而再制成硅膠模型,接著向硅膠范內(nèi)注蠟,然后對蠟型進行修飾;2、制范。用60%—83%的細沙,17%—40%的鋁礬土做母范、內(nèi)范和外范。在鑄造器件時,將成品的鑄件置于外范上預先做好的內(nèi)孔,澆鑄后即成一體;3、澆……[詳細] |
![]() | 曲沃碗碗腔是流行于山西省曲沃縣一帶的漢族傳統(tǒng)戲劇,屬于皮影戲腔調(diào),因其主要特色樂器為小銅碗而得名,又因其領(lǐng)奏樂器月琴舊稱“阮咸”,故也被稱為“阮兒腔”。一說叫“灣兒腔”,以產(chǎn)生流行于黃河灣處而稱謂。2006年,曲沃碗碗腔成功申報山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作為一種漢族民間藝術(shù),碗碗腔原是陜西東部華陰、大荔一帶皮影戲的唱腔。舊稱“時腔”,老藝人認為曲沃碗碗腔……[詳細] |
![]() | 曲沃琴書是一種形成并主要流行于山西南部的曲沃縣及其周邊山、陜、豫三省交界地帶的漢族傳統(tǒng)曲藝形式。因表演時手持八角鼓和單扇鈸交替擊節(jié)伴奏,故舊稱“鼓兒書”或“鉸子書”。一般認為是清代道光年間由河南南陽傳入當?shù)氐摹霸秸{(diào)”(也作“月調(diào)”)與當?shù)氐姆揭艉托≌{(diào)結(jié)合發(fā)展演變而成。至今約有130年左右的歷史。臨汾是文化資源大市。2005年,市成立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遵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詳細] |
![]() | 任莊扇鼓儺戲是山西省曲沃縣任莊村民“遵行儺禮,禳瘟逐疫,祈福祛災”,于每年仲春進行的一項古老的漢族民俗祭祀表演活動。《扇鼓神譜》發(fā)現(xiàn)于1986年。這是儺戲傳承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經(jīng)鑒定,該神譜為宣統(tǒng)元年許文炳手抄本,現(xiàn)珍藏于山西省任莊村許世旺家中。原件長17.5厘米、寬18.5厘米,單頁雙折、麻紙無格、紙稔裝訂、毛筆豎寫。手抄原本現(xiàn)存21頁、42面,約8000余字,詳細記錄了12折儺戲的演唱內(nèi)容,……[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