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高縣高山屯笙管制作始于清乾隆年間,據(jù)傳,高山屯村民高永恩曾收留救治一名河北籍病危的老人。老人病愈后感恩心切,無以施報,遂將自己的絕技(制作笙、管、嗩吶)傳授于高永恩,兩年后又收高永恩之子高普為徒。高普在父親和師傅的共同指導(dǎo)下,繼承了笙、管、嗩吶樂器制作技藝,一直傳承至今。
高家制作的笙為十七簧圓形口含式壺嘴抱笙,苗桿的排列法是:前排第一根為一空,二上,三大乙,四大四,五大反,六勾反,七大工,八四五,九空,十小工,十一青工,十二青尺,十三小六,十四大合,十五大尺,十六貝四,十七空。制作步驟主要分為笙斗、笙苗、笙束三部分。笙斗是指笙下邊的銅底坐,由斗皮、底、天盤、二層天盤,轉(zhuǎn)氣筒、笙嘴等組成,斗皮的制作是把銅皮剪成所需笙斗的大小,經(jīng)過卷制焊接,用錘子打出所需的鼓度,一定要光滑、平整、宜打磨、拋光。笙苗是指安裝在笙斗上的苗桿,是由紫竹、苗腳、骨碼、 組成。笙束是笙苗安裝在笙斗上固定笙苗活動的,把竹皮開為竹片,用火薰制為圓形,松緊要適宜,用銅絲固定住,中間加一個卡子。
高家笙管制作技藝歷史悠久,它從選料到安裝,尤其是笙斗、口含壺嘴的改革,以及點 的超高技巧,對民間樂器制作工藝有極高的研究價值,為北方民間鼓樂、樂班靈活方便的演奏做出了貢獻(xiàn)。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